第(1/3)頁 長亭外,古道邊。 晚風拂柳笛聲殘,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長安城西十里之外的長亭,人流車馬,排起一條數(shù)里長的長龍。 不但禮部高官盡數(shù)在場,連已被默認為即將被冊封為新太子的魏王李泰,也親自到場。 因為今天,是文成公主西去吐蕃和親的日子! 這座長亭,便是最后送別的地方了,文武百官都只能送到這里為止。 余下的路,公主就只能在隨行侍衛(wèi)宮女的陪同下,孤獨走完。 李承乾身為太子,理應(yīng)替圣上前來送行。 畢竟,文成公主是為大唐的安寧而遠赴萬里和親。 但他并沒有現(xiàn)身,于是魏王李泰理所當然成為了主角。 “文成,此去關(guān)山重重,再相見不知已是何時。” 李泰端著一杯酒,說道:“王兄敬你一杯,大唐子民和本王,都不會忘記你為大唐所立之功。” 說完,舉杯仰頭,一飲而盡。 “謝魏王兄,王兄恩情,文成銘記于心。”文成公主笑了笑,也將手中酒杯內(nèi)的米酒飲盡。 這是告別酒,不能不喝。 但想到此去離家,余生恐怕都沒有再回來的機會,心中感傷,眼角便情不自禁地流出淚珠。 周圍文武官員見此,自是一番好生勸慰。 就連吐蕃使者,也拍著胸脯保證,會讓文成公主成為整個吐蕃最尊貴的女人。 如此,才讓她漸漸止住眼淚。 這時,魏王李泰看向始終在一旁束手而立,幽然不語的武照。 李承乾沒能來,所以武照代他來了。 李泰忽地眉頭一皺,上前道:“文成為大唐遠嫁吐蕃,皇兄身為太子,卻不來親自相送,難免讓文成寒心啊,民間又會怎么想?” 這是要給李承乾安上一個薄情寡義的帽子么? 武照微微一笑,直接無視李泰,蓮步輕移,來到文成公主面前,從袖籠中取出一張紙箋雙手遞過去。 “公主,太子殿下因偶染傷寒,抱病在身,無法親自前來。又想到公主并不缺身外之物,故而特意寫了首詩,讓照兒代他送給公主殿下。” “哦,送行詩么?”文成公主秀眸發(fā)光,接過樸素的紙箋,便迫不及待地打開看去。 自從那首“男兒何不帶吳鉤”傳遍大唐后,誰不知道太子殿下的詩才? 可惜,一直只有一首詩傳出,以至于某些人咬死太子只是曇花一現(xiàn),沽名釣譽。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遠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