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詩與情】-《民國之文豪崛起》
第(2/3)頁
就在馬玨偷看周赫煊時,那個叫陳棟男生也在凝視著馬玨。他感覺這首詩寫出了自己的心聲:喜歡的人僅在咫尺,卻猶如遠在天邊,可望而不可即。天上的云彩在千萬里之外,卻和喜歡的人融為一體,已經走進他的心里。
同一首詩,在不同的人眼里,有著完全不同的解讀。
梁思成、林徽因、馬玨、陳棟他們對詩的理解,都跟愛情有關。這是一種情感折射,《遠和近》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他們隱藏在心底的所思所想。
巴金還沒有喜歡的戀人,他完全從哲學角度來分析這首詩,探尋生活與人性的本質。在《遠和近》的詩句中,人際關系被扭曲倒置,人與人因心靈的阻隔而疏遠,人與自然反而變得更加親近。
在巴金看來,《遠和近》充斥著一種孤寂和凄涼,體現的是人性的矛盾。
“這首詩,越讀越有意思。”巴金笑道。
巴金也是會寫詩的,18歲就在上海《時事新報》發表新詩《被虐待者的哭聲》。九一八到抗戰勝利期間,他寫了許多抗戰詩,詩歌主題都比較大,并不糾結于個人那點小情緒。
巴金在九一八時寫的詩是這樣的:“我說這是最后一次的眼淚了,哭泣是一件很可恥的事。我們的眼淚已經流得夠多了!這給人做槍靶子的生活也過得夠多了……”
而到全面抗戰爆發時,巴金的詩已經變成這樣:“我們再沒有眼淚為你們流,只有全量的赤血能洗盡我們的悔與羞;我們更沒有權利侮辱死者的光榮,只有我們還須忍受更大的慘痛和苦辛……”
對于巴金來說,不管是詩歌還是小說,都是承載思想的工具,他似乎不屑于寫情詩和苦悶詩。
幾個學生迅速地把詩歌抄錄好,馬玨沒有抄,她已經記住了詩歌的內容,接下來一直不怎么說話,只是偶爾偷偷看上周赫煊幾眼。
陳棟問道:“周先生,前不久我讀到一首《我愛這土地》,結尾兩句非常精彩。你知道這首詩嗎?”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周赫煊笑問。
“對對對,就是那首,”陳棟說,“我們班好多同學都會背誦,可惜‘夜風’沒有其他作品。你認識這位叫‘夜風’的詩人嗎?”
周赫煊不想撒謊,模棱兩可道:“算是認識吧。”
“他是誰?”其他幾個學生連忙詢問。
“他不想暴露身份,所以我也不能說。”周赫煊道。
“那真是太可惜了。”陳棟遺憾道。
巴金還沒讀過《我愛這土地》,他問:“你們在說哪首詩?”
學生們立即把詩朗誦出來,巴金聽了之后拍掌贊道:“寫得真好,稱得上愛國詩當中的佳作!”
林徽因沒有參與討論,繼續考察碧云寺古建筑去了。梁思成跟在她身后,兩人不發一言,卻極有默契,就像左手和右手一樣了解彼此。
日頭漸漸西斜,眾人結伴下山。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宁县|
卢龙县|
靖西县|
屏南县|
大余县|
云龙县|
安溪县|
荔浦县|
兴仁县|
务川|
钟祥市|
方正县|
内黄县|
榆林市|
湟源县|
门头沟区|
夏津县|
襄城县|
嘉禾县|
龙岩市|
磐安县|
朝阳县|
泾源县|
浪卡子县|
改则县|
新郑市|
新密市|
榆社县|
博乐市|
霸州市|
宣武区|
马边|
亚东县|
临清市|
黄陵县|
平和县|
海原县|
微山县|
白朗县|
井陉县|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