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誠本齋和宣報-《織明》
第(2/3)頁
“在京縉紳名錄”便是他呈給永寧伯的一份大禮,也是他交給永寧伯的第一份成績單。
這里面記錄了所有在京官紳的姓名、籍貫、喜好,以及妻子兒女情況,還有他們同鄉、同窗、同門的各種關系。
當然,畢竟時日尚淺,且又沒有更為行之有效的偵察方法方式,呂大春僅憑一張巧嘴,通過關系套關系的方式,從一個個新朋友嘴里生挖硬套出來如此詳實的信息,已經很不容易了。
而且,這份“縉紳名錄”中的大多數官紳信息,牛勝、王昭政、喻上猷等人也各自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了一些確認,可以說基本上都還屬實。
永寧伯對于呂大春的工作成績也給予十分的肯定之言,但讓呂大春驚掉下巴的卻是,這本“在京縉紳名錄”永寧伯卻并不準備私藏。
原來,張誠是想將這本“縉紳名錄”翻印后,拿到外面去販賣,他依稀記得在穿越之前,曾看到過一個電視劇里面就有這樣的情節。
好像是清末時候,在當時的北京城有一家叫做“榮寶齋”的南紙店,因經營不善,差點就倒閉了,可后來好像就是靠著制作“縉紳錄”,才得以延續至今。
“伯爺,您是要刊刻‘縉紳名錄’?”
看著滿臉驚疑的呂大春,永寧伯面色不動,溫言撫慰他道:“此名錄,內容詳盡,囊括在京百官,無論其職大小,竟無遺漏,可謂是無所不包,亦足見你這段時間之用心與辛勞。”
不過,說到這里卻突然話鋒一轉:“然這名錄之用,卻并非在私,我一人留之,又能如何?難道,本伯還要早晚翻閱,熟知在京各官現居何職,有何關系嗎?”
眾人聞言,皆越發不解起來,謀士孫時相就出言問道:“敢問伯爺,這‘縉紳錄’得來不易,乃呂司丞年余勤奮之作,照理正當私藏留用,何以竟欲刊刻發行,使眾人皆知?”
“這份名錄,爾等皆視為珍寶,然其在我等手中,卻著實用途有限,反倒不如拿去換些銀子來用,反倒是更為實際。”
看著陷入沉思的眾人,張誠頗有耐心地問道:“你等想想,若是這份名錄在手,會有何樣用處?”
“若是我有這份名錄,便知曉在京各官中紛繁龐雜的關系,可以預先找尋那些現在官階不顯,卻關系深厚之人,提前燒燒他的冷灶,以備將來所用。”王元景第一個做出了反應。
玄武營副將劉世尊也說道:“還有……可以據此名錄,看看哪些人是同鄉……哪些人又是同年……哪些人是自己的同門……免得拜錯了門,說錯了話……”
還有王昭政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就是對各家商鋪,也有大用,可憑此知曉各處關鍵環節官員的喜好與關系,如此一來,便好尋門路打通關系啦。”
“總之一句話,這‘縉紳錄’無論在官、在商、在民,那是皆有大用啊!”
最后,孫時相作出了總結,確實如他所言,這份“縉紳錄”上所記述的內容,對于大明所有人而言,都會大有用處。
“‘縉紳錄’前朝已有,原非稀罕之物,據載嘉靖年與萬歷年間,也有刊刻。”
隨軍參事胡以溫在眾人注目之下,繼續說道:“只是,這名錄中所記之事,其時效性很強,官員變動,時有發生,有時甚至一年數變。正是因于此,隨著時間流逝,這份名錄的價值,也會大打折扣,直至毫無價值可言。”
這位胡以溫,正是孫時相所推薦的宣府地方士子中的翹楚,只見他面貌清朗,看上去年在弱冠,雖不夠沉穩老練,然卻是書生氣十足。
別看胡以溫年歲不長,但確如孫時相所言,博聞強記的功夫是真的厲害。
這一路行來,對沿途的山川地利詳知非常,真是如數家珍一般,就算入了京畿地界,他也能了如指掌,真不愧“活地圖”之名!
“也不盡然。”
朱雀營副將王鐵人在這時插言說道:“若是這份‘縉紳錄’上有咱得名字,說不得,咱就會將之買來,留作珍藏。”
他緊接著又進一步給眾人解釋道:“等咱回鄉之時,或是將來老啦,也可拿給鄉鄰與族老們瞧瞧,指著這份名錄告訴眾人,當年咱有多威風……
不只咱在這‘縉紳錄’上留名,那與咱同朝為官為將都是何人,就向他們文官說的那個啥子同鄉同年、同門之類,不也是另一種榮耀?”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表示贊同之意。
“有這諸般好處,‘縉紳錄’自然不愁賣。至于公嶠適才所言之時效一事,也不是沒法子解決……”
張誠繼續說道:“我看可以這樣,本伯出資,在京中開設一間南紙鋪,至于主營業務,我看就分作四項好了。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科技|
宁武县|
肇源县|
新竹县|
德化县|
新宾|
双辽市|
新丰县|
武宁县|
东莞市|
景泰县|
巴林右旗|
滕州市|
当阳市|
永福县|
西畴县|
乌鲁木齐市|
米易县|
山丹县|
蓝山县|
卢氏县|
偃师市|
嫩江县|
土默特左旗|
安溪县|
瑞安市|
万山特区|
北川|
伊春市|
靖远县|
东安县|
启东市|
民丰县|
陆河县|
台州市|
扶风县|
汉源县|
江北区|
苍山县|
万载县|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