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鎮朔將軍-《織明》
第(2/3)頁
在樓上二層內有高二米多,直徑一米多的大鼓一面,每每敲響,“咚咚”的鼓聲立時即可傳遍全城,平時用于保時,而戰時還可起到報警和指揮作戰之用。
鼓樓下更有四面門洞,各通向東南西北大街,若從此繼續北行不遠,便是城中另一處高樓――“鐘樓”。
清遠樓始建于成化年間,其造型別致,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頂的高大建筑,多脊多角,共有二十四個角,七十三條脊、二百三十四個吻獸、二百二十八組斗懟
而在樓內更懸有嘉靖十八年鑄造的“宣府鎮城鐘”一口,其高約八尺,口徑也有約四尺,重達萬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樓體的最上層中央處。
這口萬斤重的“宣府鎮城鐘”發揮著司報昏曉、兼預火警作用,一旦用力敲響,可聲聞四十里開外,因此當地百姓又稱其為“鐘樓”。
清遠樓與鎮朔樓一般,都是建在高近三丈的十字券洞上,其南與昌平門相交,北接廣靈門,東連安定門,向西又與大新門相通,真可謂是四門通衢之地。
與之相比,被稱為鼓樓的鎮朔樓就要差了一些。
鼓樓前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但其兩頭卻都是死胡同,并不似鐘樓大街那般四面皆通向一座城門,可直接進出城外。
鼓樓東街為察院街,這里有宣府巡撫衙門、按察院衙門等,還有眾多的工坊與倉廩庫房。
而鼓樓西街則為戶部街,這邊有戶部行司,宣大督糧郎中朱敏泰的辦公所在便是這里,此外還有戶部同知、通判等官員,他們負責管理朝廷調撥的軍事與民用物資,既監督地方使用,也監督地方都司、衛所上繳國庫的糧草銀錢情況。
同樣在這條鼓樓東街上,還有刑部的理行司衙門,而巡撫衙門的規模與宣府鎮總兵衙門大致相仿。
而在巡撫衙門的西側不遠處,還有一座位于城內的演箭場,平素用于檢閱軍隊及城內駐軍練兵之所用。
可能是因為年代太久,兵備廢弛的緣故,這處演箭場也被周邊官民所侵占,場地變得越來越小,現今已僅能駐扎千人的規模。
在鎮城外東北郊還有一處大演武場,那里才是大軍駐扎和操演的真正場地,正是這里也有著“宣府教場天下聞”的美名。
宣府鎮城,雖無什么深厚的感情,但張誠對此卻并不十分陌生。
他初到這個世界便是在鎮城參將張巖的官署,只不過那時臥床月余,而后也是一直在城外軍營中生活,但鎮城也是進出頻繁。
而在勤王歸來后,他也于鎮城中生活數月,就說這宣府鎮守總兵衙門,他前時陪同自己叔父張巖就來過一次。
且在臨出鎮北路的時候,他也親自登門拜訪過前總兵楊國柱兩次,可以說在鎮城中除了張巖當初的參將府,便就屬這總兵署最為熟悉。
宣府鎮守總兵衙門就在鼓樓東大街上,與宣府巡撫衙門相距不遠,隔街而望。
雖在赤城堡時,永寧伯萬般囑咐郭英賢,一定不要驚擾到楊國柱的遺孀何氏,但如此大的變故又怎能瞞得住呢?
而且,楊國柱夫人也是深明大義的一代巾幗,又豈能繼續霸占這個使她睹物思人的傷心地。
其實關于這一點,張誠也早有所料,他在郭英賢臨行時就交給他一封信,是專送給楊夫人何氏的。
張誠在信中主要就是表達一個意思,他幼年喪父,一直托庇在叔父張巖的護持之下,而楊國柱對他也是愛護有加,待之如子。
因此,張誠在信中表述自己愿奉何氏為母,代其子在何氏膝前盡孝,而且張誠的母親張楊氏、叔母張韓氏因不喜熱鬧,仍想要回原來的參將府居住。
如此一來,正好可邀請楊夫人何氏也搬去參將府,與自己母親、叔母一起居住,三位老人在一起也是個伴。
而何氏這邊兩個兒子都為國捐軀,戰死在疆場之上,他目前除了回娘家去也別無他處,因見張誠所表之意,也是出于一片真心。
再加平日里對于張誠這個后生,他也是頗為喜愛,當下便沒有拒絕張誠的邀請,早早就搬去參將府等候張誠母親與叔母的到來。
永寧伯張誠在總督張福臻與監軍太監邊永清的陪同下,一直來到宣府鎮總兵衙門前,看著儀門前矗立的高大旗桿,兩廂威嚴的石頭獅子,護衛儀門兩側,大門上掛著金漆獸面錫環。
張誠的心中真是感慨萬千:回想起自己剛穿越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得知宣府參將張巖竟是自己的叔父,當時所思所想都是如何在即將到來的勤王之戰中,存活下來。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周县|
板桥市|
金塔县|
社旗县|
尚志市|
乌海市|
云南省|
双柏县|
无锡市|
旺苍县|
大连市|
清远市|
固阳县|
如皋市|
叙永县|
五原县|
灌阳县|
阿克陶县|
丘北县|
湾仔区|
天长市|
庐江县|
锦屏县|
松潘县|
建水县|
理塘县|
西峡县|
五河县|
铁力市|
隆尧县|
滦平县|
井研县|
尉氏县|
改则县|
临泽县|
陆川县|
邹平县|
肇州县|
万山特区|
罗田县|
鹰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