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永寧伯的標配-《織明》
第(1/3)頁
農歷二月初二,俗稱作青龍節,也就是傳說中“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的節日,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龍頭節“等,人們常在這天敬龍祈雨,讓老天爺佑保土地豐收。
歷史相傳這一天是土地公公的生日,所以有些地方也稱為“土地誕“,為的是給土地公公“暖壽“,還有些地方會舉辦“土地會“,就是家家戶戶湊錢給土地公公賀壽,前往土地廟里燒香祭祀,敲鑼打鼓,放鞭炮等等。
俗話說的好“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此時,正值陽氣回升,春回大地,田土開始解凍的時候,春耕也將在這個時間正式開始,人們也要準備運糞備耕。
傳說早在三皇之首伏羲氏那個時期開始,就十分推崇“重農桑,務耕田”之事,每年的二月初二日這天,“皇娘娘送飯,伏羲氏親耕”,自理一畝三分田。
自此以后,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諸皇盡皆紛紛效法先王,后來到周武王時期,他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的作法,而且還將“帝皇親耕”作為一項重要的國事活動來實行,一直延續至今。
即使到了大明朝這個傳統也依然沒有丟失,歷代君王每逢初春時節,也都是身體力行地前往正陽門南端西側的山川壇祭祀山川。
而后再到由太常卿導引至一畝三分地的中間之位,親耕禮開始后,由戶部尚書和順天府官員分別跪向皇帝,敬上耒耜和鞭子。
這時皇帝才一手持鞭、一手扶耒耜,在這一畝三分地里來回耕田三次,而順天府官員則是跟在皇帝后面播種。
隨后,皇帝便會把耒耜和鞭子還給官員,然后登上一畝三分地北面的觀耕臺,在這里觀看眾勛貴和朝官們耕田,其中的王公勛貴往返耕田五次,而六部尚書和九卿們則要往返耕田九次。
過去就有一幅年畫叫做《皇帝耕田圖》,就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帝王親耕禮的場景,而上面提到的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老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
則更是充分說明當時人們是多么希望,能有一個開明的帝王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們都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
…………
連皇帝老先都不在宮里安分歇息,還要率領著王公勛貴和文武百官前往山川壇祭祀山川,以順應農時,乞求風調雨順,盼望一個好的收成。
永寧伯張誠自然也不能對此熟視無睹,畢竟這時代的人們還是十分信奉神明之說,就算是為了籠絡人民,展示他的英明神武與愛民之心,也要親臨田間地頭率先垂范的親耕祈福。
作為一個以農業立國的朝代,農事自然是國之大事,而一年之計在于春,春若不耕,則秋無所望,所以春耕乃是一年的大事。
永寧伯夫人季軒竹也早早起來梳妝準備,而參將署內也是十分的熱鬧,和面的、炒豆子的人們忙得不亦樂乎。
此時,赤城堡內的大街上也聚集起一群群的人們,更有一條條彩龍被舞動出一串串光影,在大街上來回狂奔。
而清早天還沒亮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出城在白河里提起一桶桶清水,再往里面撒進幾枚銅錢,一路灑著水提溜回家將余水全部倒入水缸之中,這就叫“司錢龍”。
現在看上去大街上還有著道道快要干涸的水漬,顯然是那些行動晚了的人們“司錢龍”所留下的痕跡。
永寧伯張誠也是早早就起來,他來到夫人季軒竹的屋前看到丫鬟玉蕊,她正在指揮幾個上了年紀的婆子準備著艾灸熏香。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里就講到“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謂之熏蟲兒,謂引龍,沖、蟲不出也?!?
二月初二日,一般正值驚蟄、春分前后時節,正是大地春回,氣溫也開始逐漸轉暖,萬物復蘇,就連許多在冬日寒天里蟄伏的蟻蟲也開始顯現蹤跡。
而此刻正是各種蟻蟲,尤其是一些毒蟲的活動開始日漸頻繁之時,它們蟄伏了一整個冬天,一旦蘇醒過來,第一件事便是想方設法的四處覓食。
因此,這個時期蟻蟲活動最為猖狂,很多傷人的事情也是在此時多發,而人們為了盡量避免毒蟲的侵害,便在二月二這天舉行普遍的驅蟲活動。
民諺也有說“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這天里老百姓要趁黑點起燭火,照著房梁和墻壁來驅除蝎子、蜈蚣等毒蟲,這些蟲兒一見到亮光就會自己掉下來了。
當然,還可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房屋的梁頭、墻壁、門戶、床炕等處地方,以驅避蛇蝎、蚰蜒、老鼠等過冬的毒蟲等物。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汾县|
科技|
东莞市|
黄冈市|
凌海市|
安泽县|
府谷县|
通城县|
山阴县|
聂拉木县|
蒲江县|
新巴尔虎左旗|
昌乐县|
乌鲁木齐市|
涟源市|
巴楚县|
石首市|
华宁县|
甘孜|
南康市|
毕节市|
门源|
云浮市|
双牌县|
凤山市|
秀山|
偏关县|
长岭县|
盘山县|
西青区|
宜兰县|
台江县|
喜德县|
上犹县|
墨江|
汶川县|
青岛市|
兖州市|
吉林省|
康乐县|
平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