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明,崇禎十二年,五月二十日,宣府鎮上北路分守將軍駐地獨石口堡城。 開平衛指揮使司署內,眾官將云集一堂,個個都是身著大紅的官袍,精神抖擻,他們紛紛向張誠和靳新朋祝賀著。 原來,初十日,上北路剿匪事宜大體完畢,加上清理軍屯和隱匿軍戶諸事。 共一鼓剿除大小匪賊一十七股,擒殺悍匪賊頭一百三十七人,解救軍戶一千八百余戶,通過清理,上北路軍屯增加近十萬余畝,更招回流亡軍戶又一千三百余戶。 當日,張誠便將如上事跡寫了公文,與指揮同知靳新朋聯名署名后,立刻便是派精騎快馬發出,一份報赤城兵備何崇武處,一份直報萬全都指揮使司。 這個何崇武雖非楊嗣昌、陳新甲的人,但是他也知道,張誠是簡在帝心之人,這等消息他又怎敢壓在手中,也是連夜安排快馬報送宣府巡撫劉永柞。 可當何崇武的公文遞送到宣府巡撫劉永柞手中時,他和總兵楊國柱的聯署的公文早已分別發往陽和宣府總督駐地,還有京城兵部衙門去了。 此時,大明各處邊鎮是兩套體制,一套是衛所體系,比如開平衛奏報先送萬全都司,再由萬全都司報送至五軍都督府中的后軍都督府,由后軍都督府評議賞罰諸事。 另一套就是督撫體系,就如張誠這次,他要先報赤城兵備署,再由兵備報宣府巡撫,再報送至宣大總督處,最后由宣大總督奏報朝廷。 但是,景泰年間以后,兵部衙門的權力上升,兵部尚書開始總督軍務,逐漸就奪了五軍都督府的之職權,五軍都督府中各官就演變成了虛銜。 宣大總督陳新甲收到宣府巡撫劉永柞和總兵楊國柱聯署的公文后,他更是毫不耽擱,便手書請功奏疏,派快騎急送進京。 同時,他還專門給張誠寫了封信,特別贊賞他才到任,便有所成就,安撫張誠要繼續實心任事,他會親為斡旋,使封賞早日定下來,并勉勵張誠還要再接再厲,莫是他失望,使皇上失望。 正是有陳新甲的大力支持,張誠的報功文書送到兵部后,楊嗣昌也沒有耽擱,想當初,是他建議崇禎皇帝對張誠封賞不宜過高。 如今,張誠到任后已有小成,他自是向崇禎報功,這也說明崇禎皇帝慧眼識人,沒有看錯張誠。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