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移營永定門外-《織明》
第(1/3)頁
大明崇禎十一年,十月十三日,辰時初,天光暗弱,東方一絲魚肚白,才剛剛升起,微光拂照在大地上。
譙樓,是昌平的最高處,樓內設有古代用于計時的銅壺滴漏,更有城中各處的制記點,平日可按時辰擊鼓為城內民眾報時,戰時又可登高指揮調動城內外的軍隊。
昌平城譙樓的二層上,賜尚方寶劍,總督天下勤王兵馬,兵部尚書,宣大總督盧象升正在眺望城外,此時宣大、山西三鎮勤王軍馬正在有序的拆除營寨,準備移營到京城永定門外東郊駐防。
督臣盧象升站在譙樓上,看著城外密布四野的勤王援兵營帳,不由回想起自己初到昌平之時。
最初到達昌平的,只有宣大、山西三鎮一萬余精騎,隨著各地勤王兵馬匯聚,這里也曾有近七萬大明邊鎮精銳步騎大軍,再加上京師三大營的尚有數萬可戰之兵,。
那時,他是何等的躊躇滿志,也曾數次設想,若是朝廷能不吝封賞,大加激勵眾將士之軍心士氣,趁著夜色掩護,兵分幾路,突襲建奴大營,或可一戰擊潰虜騎,就算事不如愿,至少也可使虜騎不敢任意肆虐我京畿重地。
可是,他千思萬念,都沒有想到,會走上這樣一條分兵而戰的道路,在他心里更隱隱覺得,不止是分兵而戰,更可能會是分兵之后,各自為戰。
心念及此,督臣盧象升不由得回身抬眼望了望房檐下,那一塊“華夷雄關”的匾額,在心底嘆了口氣。
…………
十月十三日,辰時中,太陽正自東方緩緩升起。
昌平城外,一陣陣人叫馬嘶之聲傳來。
隨著各鎮的中軍旗牌策馬往來呼喝:“拔營起寨,移駐永定門東郊……拔營起寨,移駐永定門東郊……”
宣大、山西三鎮的勤王軍兵相繼拔營起寨,雖然略有些嘈雜,卻并不紛亂,在各級將官的指揮下,一切都顯得很有秩序。
督臣盧象升的督標營最先起營,整裝完備后,集結于昌平西門外。
隨后,就是宣府鎮的勤王諸將,率軍兵到達,居于盧象升督標營的左側。
接著,山西鎮總兵官虎大威也率勤王軍兵到達,他們居于督標營的右側。
最后,大同鎮總兵官王樸,領著自己鎮下入援的勤王軍兵急匆匆趕到。
連同督臣盧象升的督標營,宣大、山西三鎮勤王諸將軍兵三萬余,匯聚在昌平的西門外,宛如一片盔甲與馬匹的海洋,黑壓壓一片立于天地間,似乎鋪滿了深秋的整個大地。
宣大、山西三鎮入援的勤王大軍,都是選調的邊鎮精銳。
其中,督臣盧象升的督標營,三鎮總兵的正兵營中,大部分都是騎兵,各鎮入援的參將、游擊等,也有一部分是騎兵。
這一萬幾千的騎兵,人人有馬,個個配甲,除了鐵甲就是棉甲,各人還都有鐵盔,此時明軍尚紅,各騎陣都是甲上涂著紅漆,放眼望去,一片火紅的顏色,各騎兵的翎羽在寒風中飛揚。
而且,這些入援勤王的馬營使用的火器比例很高,督標營與正兵營中,都是配備鳥銃、三眼銃、快槍這些常見的火器各有數百桿,更有便于移動的虎蹲炮數十位,明制土火箭上萬余只。
在馬隊的身后,有他們密密麻麻的騾馬輜重,內備有大量的火器彈藥、拒馬鐵蒺藜等物,野外遇敵結陣對戰或防御之時,數百副拒馬,配上鐵蒺藜,就可以將他們密密包圍保護起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平县|
华蓥市|
青河县|
定安县|
泗阳县|
当雄县|
嘉善县|
潮安县|
江川县|
偏关县|
弋阳县|
阳西县|
策勒县|
壶关县|
许昌县|
濮阳市|
麻江县|
左权县|
滦南县|
东港市|
潞城市|
大厂|
周口市|
阳江市|
遂川县|
梨树县|
怀柔区|
麦盖提县|
甘肃省|
景泰县|
阿坝县|
深圳市|
鸡东县|
尖扎县|
北碚区|
光泽县|
巴林右旗|
沛县|
什邡市|
武穴市|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