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仵作的結果楊清源早已得知,但是向涉案眾人公布這是必要的程序。 也是保證程序基本公正,雖然楊清源的自由心證已經是偏向張三,但是程序上還是要依制。 在仵作讀完驗尸報告之后,原本一直安坐的文頡率先發難。 “大人!我懷疑京兆府被有心人買通,誣陷我兒,為張三脫罪。” 文頡雖然沒有明說,但是話里話外的意思,都直指一言不發的兵部侍郎李澄光。 然而兵部侍郎李澄光依舊沒有說話,似乎在說的事情與他沒有絲毫的關系,真的只是來旁聽的一般。 李澄光,乃是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于延益的左膀右臂,在朝中三起三落,依舊能坐上兵部侍郎的位置。 其政治水平不是一個半路出家,頗有心機的武將可比。 李澄光的侄子,乃是都察院的御史,此刻正參與文頡一案的調查。 雖然沒有明示李澄光,但是卻和李澄光說了一句,“什么都不要做!靜觀其變!” 李澄光宦海沉浮多年,如何不懂這句話的意思?! 面對一個死敵,不要輕舉妄動,無非就是兩種可能。 其一,此人的勢力龐大,不可力敵,當伺機而動,一擊絕殺。 另一種便是,此人已經接近末路,即便不出手,他也難逃一劫。 文頡一個左屯衛大將軍,不過是個虛職,無權,無兵,無將,唯一值得忌憚的就是人脈,明顯不是第一種。 而這句話又是從都察院的監察御史口中說出,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文頡已經被都察院盯上了。 雖然都察院平時也會彈劾人,比如什么早朝遲到、禮儀有失、衣冠不整,遲到早退,逛青樓不給錢。 但這些都無傷大雅。 只有當都察院真正動手的時候,你才知道這些人手里的刀有多利。 當年藍惟庸、胡玉案,最先發難的,就是都察院的這幫文人。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