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育兒的兩次機會-《婚配與生育》
第(1/3)頁
第八章 育兒的兩次機會
育兒的第一次機會——0~3歲
育兒時最重要的“第一次機會”
幼兒期分“幼兒前期”和“幼兒后期”,前期的0~3歲和后期的3~6歲,身心成長的部分各有不同。
孩子的0~3歲是非常重要的時期,但這個時期的母親也是最不安定的狀態,因為初為人母,什么事都還掌握不完全,而且孩子還小,無論時間、身心等各方面都受到束縛。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對待孩子的方法錯誤的話,孩子就會產生出像第四章中所提到的偏差行為,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而另一方面,孩子的生命力以這個時期逐漸出現的心智活動為核心,如果你能遵循著生命法則尊重他們發展,孩子便可以穩定地長大。
不僅如此,嬰幼兒時期開始慢慢增強的精神能量,是幼兒后期自發性和積極性的原動力。
所以幼兒前期時能順應自然法則,正確地掌握孩子內在展現的力量,并且幫助這個力量充分發揮,就可以說是掌握到育兒的第一次美好機會了。
為什么說它是“第一次的機會”呢?
有兩個理由。
第一,這個時期正確的應對,將成為孩子未來一生中安定和積極性的基礎。
另一個理由是,如果不幸錯失了幼兒前期的機會,那么還有幼兒后另一次的機會。
這些在后面詳述。
但是不能說因為還有第二次的機會,就不在乎第一次機會。
因為確實的利用育兒的第一次機會,你的教養才會有希望。
可是該怎么去利用呢?
這可能是新手媽媽的煩惱吧。
接下來,我要介紹一位有相同煩惱的媽媽,這份報告是敘述她在育兒期間,觀察到自己孩子在自然法則導引下而努力、自立的過程,進而全力支持孩子的經過。
想靠自己的力量生存
這里所介紹的是一位母親。
她是我的學生,我們昵稱她“美眉”。
美眉學過蒙臺梭利教育,后來又在蒙臺梭利幼兒園服務了8年,結婚后辭職。
在她當媽媽時,她決定要“忘掉蒙臺梭利方法”,因為她想如果以蒙臺梭利教育的框框來面對孩子,孩子可能會受到束縛。
她說,她所做的,只是仔細地去觀察孩子心里散發出“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的生命力。
“我不是一個經驗豐富,經濟或時間充裕的媽媽,因此我的‘育兒經’也不是優渥的生活觀察。
我不過是個新手媽媽,雖然對我的孩子充滿了感謝和愛,但是當孩子一直哭個不停時,我也是坐立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從生產后生活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不僅沒有自己的時間,也沒有帶孩子的經驗。
對一個不成熟的新手媽媽來說,我女兒小美那股奮發的生命力量,成了我生活中的光。
初次生孩子、帶孩子,對在‘現代媽媽育兒的孤獨和神經衰弱的無助中’掙扎的我而言,就是小美那股要活下去的生命力,像光一般引導著我。
雖然從她爬行、學站,可以知道她在成長,孩子的心中、生命中,也有一股順應自然極力地想要吸收不斷成長的生命力,不斷地涌流出來。
而我能做的,就是觀察小美的這股生命力,并且成為她的支柱,這就是我想向老師報告的。”
但是她的媽媽寫這封信給我時,她反復地搬了三次家,小美當時很愛哭,對年輕的媽媽來說,每一天都是很辛苦的。
當我征求她的同意,將這封信刊載在我的書里時,她對我說:“我不是一個‘優渥的母親’,那些紀錄也并不是好學生的成績單,記載她學會了什么,或不會什么……今后小美還要累積許多經驗,當她成長而遇到挫折時,我希望她能想起,在她很小的時候,曾有一股自己想要活下去的生命力,是上帝賜給她的生命力。
我希望這些紀錄在日后能夠勾起她的回憶。”
然后她很謙虛地全權交給我刊載,“如果這份紀錄能成為其他媽媽育兒時的參考,那就請老師使用吧!”
美眉媽媽對孩子的看法;觀察孩子“敏感期”和“心智”的方式;對孩子那股生命力所抱持的敬畏和謙虛,以及她幫助孩子活出生命方法和她所付出的努力,可以說是循著蒙臺梭利步伐,再次走過蒙氏的軌跡。
本來她決定要忘掉蒙臺梭利教育的,但當小美4歲時,她環顧四周發現,“唉呀!我所做的,不都是蒙臺梭利教育嘛!”
以下所記載的事項,是美眉給我的信中整理出來的。
主詞是“我”的地方,我做了一些刪改及整理,把它改成“媽媽”。
一歲前
小美很喜歡“丟”這個動作。
書桌上、架子上的cd全都被她往地上丟,媽媽每天只有嘆氣的份兒。
接下來對“洞”很感興趣。
一找到洞,就會去觸摸。
發現自己和媽媽的鼻子和耳朵有洞時,高興得不得了。
家里所有有洞的地方都去摸一摸。
公園里的螞蟻洞、動物形狀的椅子的洞,就像每天的功課一樣,都去觸摸。
一歲的春天
“丟”的動作和“洞”連結。
開始熱衷于從洞丟下東西。
用手抓東西丟進洞里,抓樹葉、樹枝和石頭從下水道的水溝蓋的洞里丟下去,拿樹葉和小枝子丟進公園的煙灰缸里,拿綁頭發的橡皮筋塞進洗衣籃的空隙里等等。
令人驚訝的是,連媽媽都沒有發現的洞,小美卻發現了。
“才不過一歲的孩子,就對某一個特定的東西這么敏感,并且投注心力。”
我對于孩子的“內在的呼喚”的確是深受感動。
所以當她樂在活動之中時,我盡可能不去打擾她,只在一旁守候觀察。
我想這是培養小美集中專注的第一步。
我為小美做的是“圓形塑膠的物體上面加了柱狀的握把,可抓起丟進盒子里”這是小美所喜歡的編號第一號的“工作”。
爸爸也說:“這么便宜的玩具就讓她玩得那么高興,她只玩這個呢!”
并且很熱心地和小美一起玩這個玩具。
看到小美那么高興,媽媽也很高興,又為她做了以下的東西。
丟球到木盒里。
在瓶口蓋上布,布口剪一個洞,洞口大小剛好可以讓孩子的手穿過去,然后把小沙包丟下去。
從狹長的瓶口丟進下彈珠。
木板上挖洞,從洞丟下塑膠的陀螺。
木棒上套上塑膠的圓圈環。
(1)從洞丟東西下去→(2)從洞放東西進去→(3)放入大的東西→(4)放入小的東西;東西及洞按大小區分階段,逐漸增加困難度。
小美愛極了“從洞丟東西進去”,就算是困難度增加,她也仿佛被“心里的呼吸”牽引著,一直很高興地反復在做。
小美慢慢地學會控制自己手指的力量,注意力也能集中了。
她的成長媽媽并沒有使上什么力,而是在非常自然的情形下進行的。
我也做了其他的東西給她(像拉橡皮筋、卸下橡皮筋等東西),但她好像對那些東西不太感興趣,沒有怎么去碰。
看到這樣,我重新確認在小美心里真的有“自己想要做的事”,現在想想,“她選擇的,她想做的事”就等于“必須要做的事”也就是“自然給她的習題功課”。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小美會出現一些很有趣的行為。
那就是把小熊的填充玩具放在娃娃椅上,從洞丟東西的“工作”球是放在鋼琴椅子上,唐老鴨的玩偶們則放在各個不同的房子里。
我稍微把位置移動之后,沒過多久就看到那些東西又都回復了原來的位置。
小美她告訴了我,現在她“對地點的秩序感開始萌芽了”。
于是我立刻準備了架子,把不玩的玩具都收起來,然后只把小美喜歡的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上設定好。
小美的頭腦里對“整理好的環境”似乎很在意,甚至作夢時說夢話,都會指著架子的方向喃喃自語。
當然把東西放回原位還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好,不過她真的很樂于把“東西放回原來的位置上”。
一歲的夏天
小美開始察覺“打開”這個動作!
把已經不用的紙尿褲展開,好不容易折好的衣服又把它攤開。
我只覺得“唉呀”!可是如果退一步想,小美有興趣的事、想做的事、必須要做的事都是她“內藏的訊號”,那就不會焦躁生氣,看到她的行為也不至于發脾氣。
對于這個時期的小美,媽媽為她做了一個工作,她用“4厘米見方的方形紙,在一面畫了圖畫,然后折了四折,把圖畫那面折在里面,讓她可以打開”。
小美很靈巧地移動著她的手指把紙打開,“是雪人!”
“是雨傘!”
小美好高興。
媽媽看到小美每天反復這樣做,于是再為她做了同樣原理、但稍微復雜一點的“工作”,她用“大張的紙折成8折”。
因為紙比較大些,手的動作也得變大,于是一張薄薄的紙容易就被拉破了,對她來說似乎有些困難,但小美還是小心翼翼地把它打開,享受它的驚喜。
當小美能夠做到“打開”的動作和“同一個地方放同一件東西”時,我為她準備了餐墊。
打開餐墊,在餐墊上放上爸爸、媽媽、小美的餐具,而且每件餐具都放在固定的位置,這些事成為小美最喜歡幫忙做的事了。
一歲的秋天
小美開始知道“撕開”的樂趣。
不論是貼著好好的膠帶,或是郵寄包裹的塑膠寬膠帶,她都執意地要把它們給撕下來。
看到她這么想撕開膠帶,于是我為她準備了“貼上彩色塑膠膠帶的瓶子”。
我也注意調節膠帶的長度和執握的部分的大小,以分別困難度。
那時候外婆也為她做了“各類水果,背面縫有魔術沾”的玩具。
這下子小美可樂了,每天“撕開”的“工作”讓她樂此不疲。
一歲的冬天
小美發現“相同”的意義!這件事可真不得了!早上一醒過來,她就躺在床上,高高舉起自己的手盯著瞧,然后抓起媽媽的手說:“媽媽的手和小美的手一樣。”
這只是開始,接下來“媽媽的腳和小美的一樣”,然后盯著我說:“媽媽的眼睛和我的一樣。”
接著是嘴巴、鼻子、耳朵、肚臍……這樣一直對照“一樣”下去。
結束之后,到了吃飯時間,又出現這樣的對話:“媽媽的湯匙和小美的一樣。”
準備要去公園時“媽媽的衣服和小美的一樣。”
接著是鞋子、帽子、包包……等一直說下去。
讀圖畫書時也是這樣,她會說:“這個汽球和那個汽球一樣”,唱歌時也想在歌本里找到同一首歌;彈鋼琴給她聽,她也翻樂譜要找到相同的曲子。
看到小美這樣的表現,我知道在小美所看見、所聽見的所有事物中,她都用“一樣”這個概念去整理。
所以在和小美的對話,或向她說明事情時,我會注意使用“一樣”這個字眼。
這么一來,她對我所說的大致上都能了解,而且她明白了“一樣”這個概念之后,其他大部分的事都很容易一說就懂。
當我知道這個道理之后,我才第一次明了“一樣相同”這個概念的重要性。
小美每天的“一樣”發現,對媽媽來說也是一段快樂的時光。
小美在“工作”上也有了一些轉變。
譬如以前對“洞”感興趣的時候,只有一股腦的用棒子穿過去所有有洞的東西。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察覺了“一樣”的顏色,所以她會把同樣的顏色穿進同一個棒子里;為了讓她玩插木板洞的玩具,我為她準備了5個陀螺,在收拾時卻看到同一個框框里放進了同樣顏色的陀螺。
連在填洞的教具上,她也意識到用“一樣”的排列法。
所以接下來我設計的“工作”是“準備兩個一組畫有圖案的相同木板,然后找出一樣的排列”。
這個玩具大大贏得她的歡心!一天不知重復排列多次,一個人喃喃自語地說:“一樣”、“一樣”、“一樣”!“她真的那么喜歡玩嗎?”
我很訝異,但看到小美那喜悅的眼神,不可思議地連我也覺得發現“一樣”是那么快樂的事了!
緊接著媽媽和小美一起想出了這樣的“工作”:“在箱子里放進兩個同樣的東西,一個拿出來后,伸手進去找出相同的另一個。”
這個工作她也非常喜愛,她每天都要玩一個半小時。
在這樣反復進行當中,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開始是由我和小美取出同樣的東西,彼此對照說“媽媽的和小美的一樣”。
但是漸漸的小美會自己拿出兩個同樣的東西,然后說“這是媽媽的”,“這是小美的”,再分別放入不同的籃子里。
從“一樣”轉變到“區分”了。
“相同”和“區分”這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是我想都沒想過的事。
更令我驚訝的是,這一切都沒有人教,而是孩子自己學來的,自然的引導力量令我再一次的體認到它的偉大。
日常生活中的游戲玩法也改變了。
小美會把同種類的靠墊并排,在上面放上填充娃娃,或把同樣的曬衣夾和同樣的球分門別類。
另外,她還會把自己做的小娃娃并排好,然后在小娃娃前把相同的玩具分開放好;又或是在兩張同樣的椅子上,分別放上同種類的東西,從“一樣”到“區分”,小美樂在其中,小美心中的快樂發現和創意,也感染給我。
我感覺如果是我要她做的,在達成目的之前的過程總是乏善可陳,但是如果他遇到自己心里“真的想要做”的事,即使不過一歲大的小孩,也能在那樣的過程中努力、發現。
而那種喜悅就在她躍起、咯咯的笑聲中,轉變為成長,這些都是小美叫我看見的。
真希望大人不要任意地用自己的主張急急地為學習下結論,去仔細觀察孩子,和他一起感動,和他一起往前走。
滿兩歲前
小美察覺“大、小”的概念了。
當你看到小美的表現,就會認為用“察覺”這個字眼是再恰當也不過了。
因為從某一天起突然間所有的事物好像對準了小美的興趣天線,令她興奮起來。
那是一種融合了驚奇、發現和快樂的氣氛的感覺,孩子閃爍的目光是大人按自己想法制作出來的教材,以及一些填壓式教法所看不見的,這就是“敏感期”。
正如毛毛蟲對光特別敏感,是為了朝著光爬到樹梢,去吃嫩葉。
同樣的,上帝賦予孩子這個時期獨有的敏感期,也是為了讓孩子得以成長。
每當我感受到這一點,就不禁在每天忙碌的育兒生活中充滿感情。
小美很快樂地吸收著“大、小”的概念。
“媽媽的手好——大喲(聲音變大),小美的手手好——小喲!(聲音變小)”
“媽媽的腳好——大啊!(聲音變大),小美的好——小啊!(聲音變小)”
最后,連大便她也一邊欣賞一邊說:“好大的便便,好小的便便!”
另外吃東西的時候,“這個蛋好大,小美的嘴巴要張大大的,啊——晦!”
,“這個蛋好小,小美的嘴巴小小的,啊——呣!”
她會配合著食物的大小來決定嘴巴張開的程度。
“媽媽好大,所以盤子也好大,小美好小,盤子小小的!”
她了解到人和盤子的大小也都一致。
當在讀圖畫書時,“比較”出現了。
“這個汽球好大,這邊的好小!”
她的視點開始轉變了。
以前她會說:“這個星星和那個星星,一——樣!”
但現在因為繪圖遠近法的表達,所以就有了大小之分。
歌曲方面她也喜歡和大小有關的歌,如“在那大大的栗樹下”,“大鼓咚咚小鼓咚咚”,而且會隨著第一大,第二大,第三大的程度,轉換聲音的大小和動作的夸張程度。
我為這個時期的小美,在她的工作架上準備了大大小小的球和立方體。
她把大的立方體集合在一起,或把小的立方體集合在一起,或放在手心里比一比,自己去體會大小的不同。
另外小美也很喜歡俄羅斯人偶。
由于大人偶里面放了小人偶,小的人偶里面還有更小的,所以她的表情總是隨著不斷變化的人偶笑逐顏開,令在一旁看的我也感染了她的喜悅。
在她開始體驗大小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喜歡“掛”的動作。
就像在門鉤上掛上衣架,而且衣架上掛上許多東西,在鏡臺抽屜的握把掛上橡皮圈,項鏈掛在椅子上等“掛”的動作充斥在日常生活當中。
我立刻預備了帽子的掛鉤、背包及毛巾的掛鉤釘在房間里,每天要出去公園玩(從掛鉤上拿下背包、拿下帽子)和玩回來之后(背包和帽子掛在鉤子上,毛巾掛在掛鉤上)該做的動作,她都可以自己一個人做到了。
小美就這樣漸漸學會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這是一段愉快的成長,而我也發現,小美在這段期間,尤其在爬公園的攀登架時,總是會用手去轉動螺絲帽。
所以我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她的手很想用手腕到處動動的樣子。
譬如轉動音樂鐘、扭開水龍頭,不過因為還不知道如何轉動,所以總在中途就放棄了。
于是我用收集來的瓶子,為她做了一個“瓶蓋開閉”的“工作”。
雖然只是瓶蓋的開關這樣單純的活動,就能令想要做手腕運動的她雀躍不已。
慢慢地她知道只要往同一個方向轉動,就可以“打開”或“關上”。
而像音樂鐘及水龍頭,在她一番地辛苦努力之下,終于可以自己來了。
到后來飯桌上的果醬罐、海苔醬罐,她也都會幫我打開。
就這樣,小美又學會了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動作。
我盼望每一件事她都能漸漸“自己來”,走向“自立”的第一步。
小美開始喜歡活動手指的動作,在“工作”方面也愈來愈富于多樣化及變化。
像是貼貼紙、扣紐扣、打開紐扣、在掛鉤上掛東西、把掛鉤串起來、用剪刀剪、用夾子夾、用曬衣夾夾起許多東西玩“太陽公公大拜拜”、用線來串東西等,只要和動手指有關的事,她都樂在其中。
這些經驗也活用在她的日常生活之中。
像穿衣服時自己扣扣子、自己拉開拉鏈、自己拉上棉被套的拉鏈,自己拿剪刀剪開點心的袋子;花買回來時,剪下花自己插上,書本破了自己找膠帶把它貼好,等等。
以前做什么事都要叫媽媽,現在變成“我自己會!”
可以感覺小美已經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角,很快樂自在的樣子。
如果隨意去幫她,她反而會生氣而且還會哭呢!
從小美的生活中,媽媽不知不覺間學會了應對之道!
一、仔細觀察小美感興趣的事物、喜歡做的活動。
二、把那些事物、動作教具化,并以“工作”的方式來實踐。
三、透過這樣的幫助,小美日常生活的幅度逐漸擴展開來。
接下來的小美特別對“大小”和“顏色”感興趣。
以前只是“大小”而已,現在已發覺“從大到小”、“有階段”的分別。
因為媽媽懷孕了,她就分“第一大是爸爸”、“第二大是媽媽”、“第三大是小美”,媽媽肚里小貝比是“最小的”,身邊周圍的事物都以大小等級去區分。
看到樹葉、石頭和花時,她會停下來說:“這是爸爸,這是媽媽,這是小美,這是小貝比。”
很喜歡去探索有“四個階段”差異的東西。
透過“粉紅塔”這個教具(注:粉紅塔是蒙臺梭利教育的感覺教具之一,由粉紅色三邊各為10到1厘米的十個立方體所構成,把它堆高起來時,看起來像一個塔,所以稱作粉紅塔。
)配合著小美的成長,外婆親手幫她作了一具粉紅塔,她的“大小漸次性”有了整理歸納的機會。
到目前為止,小美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大小”及“漸次性”的教具,她也很喜愛那些東西,只是教具本身的目的,并沒有很明確地傳達給小美。
例如有一組“10個由大到小的色彩茶杯”,一眼看去好像滿討好的,但是因為上面有彩色的圖案,玩到一半,孩子對那些圖案的興趣會分散她的注意力。
為了要讓孩子理解大到小的漸次性,那些彩色的圖案好象多余的、是阻礙的。
也就是說孩子在玩味“大→小”時,卻突然冒出“這是藍色”、“那是狗狗”。
我發現它會影響孩子對“大→小”注意力的集中。
蒙臺梭利的教具果然很了不起!以前含糊不清的“大小差異”概念,孩子現在一次就懂了。
小美自從接觸粉紅塔之后,很清楚地掌握了“大小”的概念,也能夠做歸納整理了。
接下來是對“顏色”的敏感表現。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增城市|
永和县|
江源县|
应城市|
襄汾县|
文山县|
阜新市|
南雄市|
湘乡市|
璧山县|
克什克腾旗|
北流市|
集安市|
获嘉县|
天柱县|
沾益县|
华坪县|
灵宝市|
磐安县|
乌兰浩特市|
蛟河市|
阿拉尔市|
南乐县|
杭锦后旗|
开鲁县|
杂多县|
宜昌市|
河津市|
黄龙县|
湖南省|
承德市|
桂平市|
揭西县|
库伦旗|
阳西县|
林甸县|
八宿县|
依安县|
化州市|
布尔津县|
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