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世民哈哈笑道“現在百濟已滅,新羅歸順,東北地區只有高句麗還在負隅頑抗,朕意,當親統大兵,平定高句麗,消滅我中原王朝這一幾百年來的隱患!” 長孫無忌朗聲說道“皇上之言甚是有理,百濟已被平定,現在正是平定高句麗最佳時機,我大唐當傾全國之力平定高句麗,如此一來,東北地區盡為我大唐國土,再無隱患。” 李勣也說道“我大唐要想平定邊患,首要平定高句麗,高句麗為禍我中原王朝已有數百年,隋朝因高句麗而亡,原本屬于我中原王朝的遼東地區盡數被其占領,現在攻打高句麗正逢其時,只是,高句麗有六十萬軍隊,甲堅兵銳,確是我大唐的勁敵,一定要準備周全方能進兵。” 聽了李勣的話,李世民連連點頭,高句麗與北方的草原民族不同,草原民族屬于游牧民族的部落聯盟性質,缺少鐵器,所以,武器并不利,鎧甲也不多,所以,大唐在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戰中一直居于優勢地位,一個唐兵的戰斗力可以相當于數個胡人士兵的戰斗力。 而高句麗卻完全不同,與北方少數民族松散的部落聯盟比起來,高句麗已完成了封建制,成為了一個封建制的中央集權國家,而且以農耕為主,這使得大唐對高句麗失去了政治制度上的優勢以及生產力上的優勢。 還有,高句麗所控制的遼東一帶產鐵,高句麗的軍事技術也很先進,這也使得高句麗擁有著強大的軍隊,士兵多配鐵鎧,甚至于還有大量的重騎兵,這一點,甚至超過了唐朝的軍隊。 唐朝軍隊與高句麗軍隊的單兵比較起來,無論是素質還是裝備,并不具備什么優勢,雙方甚至可以說是旗鼓相當,唐朝相對于高句麗有優勢的只是國家的龐大,以及綜合國力上的強大。 高句麗雖然強大,但從人數和土地上來說,與大唐還是無法相比,這種體量上的差距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彌補的。 李勣是很清楚這些的,所以,他才勸說李世民不要輕易動兵進攻高句麗,一定要準備充足之后再動手。 對此,李世民也是深以為然,對付高句麗,不能急于一時,一定要集中力量,穩妥起見,步步為營。 為此,李世民決定,帶領二十萬府兵,同時在全國各處募兵三十萬,共起五十萬大軍,進攻高句麗! 五十萬大軍,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為了維持這支龐大的軍隊,需要大量的糧食和錢財。 好在今年大唐是一個豐收年,府庫充足,糧食堆積如山,再加上李云智在長安附近修了大量的糧倉,所以,軍隊的糧食并不成太大問題。 只是,要募集三十萬大軍,并不是短時間所能完成的,李世民決定用兩個月的時間完成對高句麗征戰的準備工作。 兩個月后,也就是冬季,向高句麗發動全面進攻。 與此同時,李世民飛鴿傳書李云智,要李云智帶領百濟的十幾萬唐朝軍隊主力,一同夾攻高句麗,李世民也向新羅發出邀請,要新羅出兵,匯同唐朝大軍一起進攻高句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