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是——當是也。” “早該如此。” “陛下有堯舜之圣。” 聽著這些恭維和贊頌,蒙毅心中毫無波瀾,在他看來,這些儒生其實并沒有什么用處。 張蒼很快速的給蒙毅在上座設置了漆案。 等到喧嘩聲罷了,一臉肅穆深沉的蒙毅對向諸大儒。 儒家的人,雖然一向把禮儀掛在嘴邊,但是在眼下這樣的場合,他們卻表現的有些不識禮數。 帝國的上卿坐在這里,出于低調,蒙毅尚未言及他已經被拔擢為大司寇,地位和丞相一般。 但是即便是面對廷尉,這些年高德劭的長輩們,卻在這個場合下一個個對著蒙毅做出一副老態龍鐘之相,心中未生畏懼之意。 蒙毅從前就聽李斯對先帝說過,這些儒家之人,自恃清高,可以與君王共治天下。 而且,這些人心目中并未有朝廷的觀念。 好在,他現在不用再管這幫迂腐不化的老頭子們了。 “陛下今日命毅前來觀廷議,也是想讓毅來參加此次的議事。” 話說著,蒙毅將目光轉向淳于越。 “陛下得悉,淳于仆射提出了一個律法問題,特意召我入宮商議。故有蒙毅今日前來太學,是為旁聽,以為完備我秦法之用。” 秦國曾經更改過律法,當時參考的是齊法家,但是這按照儒家之學來更立秦律,從未有之。 當廷尉宣布了皇帝在這件事上給出的答案,諸儒生松了一口氣,當他們聽說,帝國的最高司法長官,要根據儒家的思想來制定秦律,他們自然更為得意。 這意味著,儒學已經在治國上正式起作用了。 淳于越自然也一顆心全部落了地,他感覺到他的體內已經漸漸升騰起一股力量,能夠支持他不日就重新站在帝國的朝堂上。 這次,他淳于越可就不再是昔日的博士仆射,而是能和皇帝陛下論列天下大事的人。 豈止是淳于越這么想,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甪(lù)里先生周術這四位老先生也連連撫著胡須,相視發笑。 (商山四皓,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氣憤所以歸隱,按推理,張蒼應該也是因為這件事離開了秦國,其實秦國的人才儲備相當多,結果到了最后,都給漢朝做了嫁衣。) 大室內,公子晣倒是聽得津津有味。 至少,他君父的這個決定,讓他覺得有些人情味了。 在蒙毅眼中,賢名,能當飯吃?能決獄?能安定天下,自然是都不能,所以眼前這幫老頭在他眼中猶如青山上的林木。 而在這些個名揚天下的博士眼中,廷尉,不過是一個皇帝身邊的權臣罷了,不足為奇,不足為重。 周青臣自然看出來了這點,他的這些同僚們,一個個都只對廷尉拿出來了八分的敬意。 周青臣忙道: “今日多虧了廷尉前來,否則我等淺陋之人,怕是要在這件事上爭論不休了,還不知何年何月此事才能有個結果呢。” 蒙毅看著周青臣,這才撫著胡須笑道: “周仆射言重了。此事全賴陛下之明,陛下非常關注此事,畢竟事關我秦律。法,決天下之不公也。今日陛下決定了此事,日后毅自然也當依據此事而作為判案之依據。” “陛下有詔,封我為司寇,建大理寺,專司天下大小刑獄案件。蒙毅今日前來,也是奉命前來太學選拔有識之士,日后入大理寺,助我審理修定律法,審理案件。” 張蒼聽了,自然驚訝。 “陛下要建立大理寺?” “正是。陛下重視法律,法律為天下事之綱紀,更為陛下言志。天下之事,皆通過律法來體現陛下心志,務必要求公允。” 這番話被嗓音洪亮的蒙毅說出口后,似乎變得無限悠長。 事實上,這番話后來也延續千古。 法律,為統治者的權力意志的體現。 劍,向誰揮動,怎么揮動,自然要看執劍之人。 蒙毅看向張蒼。 “張祭酒,如今你也為上卿,一為祭酒才高,有目共睹,所以統領太學;但是我今日可要當著諸位先生的面,與祭酒共勉。” 張蒼作揖: “司寇,吾不敢當。還請大司寇指教。” “陛下重視天下文教,所以才設立這太學,如今這太學已經有了千人的規模,為我秦國官吏之用。陛下想要用文教之術,以溫順之法馴教天下百姓。而這儒學,又是素來主張仁義,陛下時常怪懷念上古之世。以天下民眾皆安居樂業也。” “然而陛下之宏圖,非得以我等臣子鼎力相助方能成之。但這施加文教以教化齊民百姓,可非有立竿見影之效,也絕非三五年之事。是故張祭酒肩上責任極重矣。終蒙毅以為,張祭酒切不可辜負陛下心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