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路上,書記和吳有勝說起了小河村的事情。 當然了,只是提了幾句小河村的環(huán)境和困難,主要還是關(guān)于木匠的情況。 這也是吳有勝想要的消息,所以就沉默著,聽著書記娓娓道來。 據(jù)說要去找的那人叫荊承,是個五十多歲的老頭。 荊家是外姓人,聽說是三四十年代從金陵逃避戰(zhàn)亂來到這里的,那個年代很亂,而且荊家好像是得罪了什么人,因此就舉家遷徙而來,到了小河村避難。 不過書記說的也很籠統(tǒng),畢竟不是小河村的人,這些大多都是道聽途說來的,而且他知道這個人也是個意外。 有一次,書記去小河村,在村子里待了一會兒,留在小河村村長家吃飯的時候,看到了他家的木桌板凳,每一件都很不尋常。 雖然看起來都是由松木等普通木材打造的,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每一塊木板拼接的恰到好處,并且嚴絲合縫,摸上去沒有一點凸起,表面光滑細膩,就像是一塊木板制作的一樣。 其他的家具門窗也都如此,普通中帶著一絲藝術(shù),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技近乎無道。 一個普通且貧窮的山村,有這樣的東西,顯得很突兀,書記就感覺很是訝異,也就問了幾句。 小河村的村長就把這個事兒大概的說給他聽,書記也就當個奇人異事,也沒怎么放在心上。 盛世古董,亂世黃金,這個時候雖然不亂,但是對于古董藝術(shù)類的東西一向是不在意,不能當飯吃,一律是無用的,君不見,中華上下幾千年,有多少的藝術(shù)失傳了。 吃不飽肚子,你就是稀世珍寶,也不如一塊紅薯來的有用。 所以驚奇后,書記也就沒記在心上,家具什么的最多就是好看些擺了,于此時的人民并無太大的意義。 直到前天向村長打聽吳有勝的情況時,才想到了這點。 “好了,到了這里,車子就進不去了,先把車子停在這里,步行進去。” 兩人到了一處路口,書記就停了下來,再往里就沒條像樣的路了,只能是走路前進。 “嗯。” 吳有勝第一次來,也沒有什么異議,和書記一起把自行車停在路邊,用雜草稍稍遮蔽了一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