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老母豬戴胸罩-《都督請留步》
第(2/3)頁
很快,便有人反駁張氏的代表,大堂內又開始吵了起來,就如同這些人家族內部的情況一樣。
“諸位,請聽在下一言。”
袁昂出列擺了擺手,示意眾人稍安勿躁。
這位當年是司空,吏部尚書,在場很多人家中都有子弟被其關照過,于是全都閉口不言了。
“吳王要的只是糧草罷了。至于是誰家的糧草,他只會記得誰沒有給。不給糧草就是不給他面子,這個道理,在場的諸位應該都明白吧。”
袁昂說完,眾人都陷入深深的思索當中。很簡單,別家出糧草,你家不出,你就是在打劉益守的臉。
你拿手掌打別人臉,就別怪他人用刀砍你的頭!這是個很淺顯的道理。
“吳王有過暗示,他只要軍糧足夠。諸公若是不愿意從府庫里拿,其實周邊寺廟里也多的是糧草。何不取之一用?”
寺廟?眾人聽到這話都是一愣。
之前王規等人不是沒有跟他們說可以從寺廟這里打主意,但他們都沒怎么在意。如今聽到袁昂這么一說,在場眾人開始認真思索起來。
在蕭衍的“帶動”下,南梁的佛教事業十分興旺,南梁人口的十分之一,都是從事著跟寺廟相關的活動,當然了,這些人并非純粹都是一心住寺廟的和尚。
也有些“未脫產”的和尚,農忙的時候要回家幫忙,農閑了才去寺廟念佛。
占國家人口十分之一的佛寺,他們到底有多少存糧,只怕在場的這些世家之人想都不敢想。
死道友不死貧道,從寺廟這里榨油,顯然是個低成本,高收益的活計。只不過,之前寺廟有官方背景的保護,一般人還真是得罪不起。
可是如今劉益守既然開了口,那是不是意味著事情有轉機呢?
各地世家豪強跟寺廟其實也是在圈地方面有重大矛盾的,但出于“互相制衡”的原則,蕭衍在位的時候,這兩方彼此之間還算是相安無事。
畢竟,壓榨普通百姓可比硬剛佛門要容易太多了。
可是現在劉益守擺出來一個選擇題,你到底是想自己交糧食,還是“拉著”佛寺陪你一起交呢?
這個選擇題是誰都會做的。
“既然如此,那我們便上書朝廷,就說有些寺廟為害地方,放高利貸,招尼姑聚眾銀亂。如何?這樣的事情,不是一抓一大把么?”
顧野王的父親顧烜微笑說道。他是隱藏在眾人之中的二五仔,他兒子顧野王已經在劉益守麾下當記室了。
他本人之前也在吳郡為官。上次吳郡在關鍵時刻出人出錢贊助北伐,也有他在里頭出力。如今已經被調到建康中樞。
“等朝廷出臺整頓寺廟的詔書后,我們在一齊動手,不是很好么?”
顧烜摸著下巴上的長須說道。
“妙啊!”
“對啊,我怎么沒想到呢?”
在場沒有蠢人,一下子就回過神來了。
都說要借東風,如果沒有風怎么辦?
那就鼓起勁,多吹一吹,到時候不就吹出風頭了么?有了朝廷的詔書,有了官府在背后背書,要從寺廟口中掏一點糧食出來,豈不是易如反掌么?
很快,這些人便達成了共識,盡量從本地佛寺那里榨油,能榨出多少算多少。至于不足的部分,到時候各家再湊一點就可以補齊了,相信這一點量也不至于傷筋動骨。
顧烜家學淵源,文章寫得極好。他當場寫了一份倡議書,讓在場眾人簽名,然后交給了王規。
把這份倡議書交給了劉益守,雙方就算是達成了政治妥協。朝廷負責下詔書整頓寺廟,各地世家負責舉報,負責在官府派人來之前,當“熱心群眾”,把要查辦的寺廟控制住。
至于上面沒有簽名的各家,那么等同于默認接受土斷,劉益守不會對他們手下留情。
等一切都完成后,各家會把所有的糧草都囤積于新建在丹陽的糧倉內,官府派人統一查驗。
……
幾天后,建安令(皇帝身邊守候在門外,負責傳遞圣旨的侍從官)顧烜上書,說老家吳郡吳縣有佛寺不務正業,聚眾銀亂,買賣人口等,請朝廷下旨查辦。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庆市|
张家界市|
鄂托克前旗|
保山市|
康马县|
大宁县|
仪征市|
朝阳县|
嘉定区|
大荔县|
抚州市|
延吉市|
固镇县|
佛教|
赣州市|
德阳市|
绥德县|
万安县|
双牌县|
夹江县|
英吉沙县|
丹江口市|
达州市|
蓬莱市|
阿克苏市|
汽车|
克拉玛依市|
尖扎县|
昌吉市|
桃江县|
农安县|
手游|
毕节市|
石门县|
长治市|
永顺县|
盈江县|
勃利县|
江达县|
通道|
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