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二天上午十點,馬一諾接到了一條轉(zhuǎn)賬短信。 看到三十萬的數(shù)額,他就知道是劉志魁打過來的戲本費。 心里很激動,三十萬不多,但對現(xiàn)在的他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有了這筆錢,他可以做的事太多了。 首先要給胡蝶找兩個經(jīng)驗豐富的護士。 過去三年,他把太多精力花費在了照顧胡蝶身上,導致他只能擠壓休息時間工作賺錢。賺的不多不說,還把自己的小命搭了進去。 現(xiàn)在有了這筆錢,至少能為他爭取一年的緩沖時間。 一年,可以做的事實在太多了。 激動之余,馬一諾先給劉志魁打了個電話,表示感激。 劉志魁聽了沒幾句,就說道:“馬一諾,用這筆錢先給你老婆找兩個護士。把騰出來的時間放在工作上。你有才華,我相信一年時間足夠你大展拳腳。” 聽到這番話,馬一諾連忙道:“我明白,回頭我就托人尋覓尋覓。” “嗯。”劉志魁道:“你的戲本我已經(jīng)復印一份給文化廳送過去了,獲獎沒什么問題。” “謝謝老師。”馬一諾感激道:“學生給您添麻煩了。” “要是你以后經(jīng)常寫出這種戲本,再大的麻煩我也接了。”劉志魁笑道。 馬一諾跟著笑了兩聲,可不敢夸口保證。 他寫的這個戲本是另一個時空的傳奇劇本,并因此讓【一往情深】這四字成語有了新的解釋。 昨天劉志魁為什么看到題記就如此驚喜?只因這題記當中有些詞句足以名傳千古。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看到這里,一定有很多人猜到了戲本的名字。 對,就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牡丹亭》。 湯顯祖曾言:“吾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對戲曲界的人來說,《牡丹亭》絕對是傳世經(jīng)典。 為什么馬一諾能把《牡丹亭》默寫出來,其實是被逼無奈。另一個時空的他唱了十幾年流行歌曲,卻無人賞識。無奈之下,便聽朋友勸說,去研究了一下戲曲。 在他重生前,流行歌曲在內(nèi)地的市場趨于飽和,新的唱作人如果不能出奇制勝,是很難出頭的。 于是無數(shù)唱作人把中華傳統(tǒng)的戲曲和流行樂結(jié)合起來,從而形成了不少新的曲風,也讓音樂市場有了更多選擇。 馬一諾在研究戲曲的過程中,順帶著看了許多經(jīng)典戲本,《牡丹亭》只是其中之一。但重生在這個世界之后,他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同樣存在著很多他那個世界的戲曲。 比如前兩天早上吊嗓時唱的《四郎探母-叫小番》和《鍘美案》,這個世界就同樣存在。區(qū)別只是這個世界的朝代背景變化了,偶爾的一些細節(jié)略有不同,但整體相似度超過了99%。 還好,馬一諾龐大的腦海數(shù)據(jù)庫中存著一些漏網(wǎng)之魚,雖然不多,但十幾出還是有的。 笑過之后,劉志魁說起了另一件事:“馬一諾,你開沒開微博?沒開趕緊開一下。” “大學的時候就開了,但好幾年沒用了。”馬一諾問道:“老師有什么吩咐?” “開了就好。”劉志魁道:“這本《牡丹亭》獲獎沒問題,也算是你的一份履歷。等事情確定了,你就在微博上把消息發(fā)一下,對你有好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