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最后遭殃的都是百姓,因為那也是皇帝的東西,我他娘不過是皇帝的看家奴而已! 這便是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 不久之后。 閘壩若隱若現,一個小碼頭的樣子。 梅花所可是位于閩江入海口的位置,專門用于檢查海船是否有違禁之物。 不過現在卻是一個撈油水的好去處。 “張千總,別來無恙吧。” 船隊進了閘壩,交了幾兩銀子,鄭軒便與張濤行了一禮,開始敘敘舊。 “唉呀,貴客來了,托鄭兄的福,日子過得滋潤,呵呵呵,老朋友許久未見,我那瓶珍藏多年的福珍酒,得要拿出來招呼你。”張濤笑容滿面,也回了一禮。 鄭軒站了一下,看向周圍,發現不少穿著“勇”字新丁。 帶有些警惕和疑惑的問道:“怎么多了新面孔?我們的之間的事情不怕被人發現?” “鄭兄可能不知,水師提督抽了好多人,我們所也被抽了十幾個兵丁,只能到附近的村寨補點勇丁湊個人數,放心吧,都是自己人,你的鹽帶來嗎?” 其實這個張濤是福建商幫的一個小頭目。 也是福建大福商行安插在梅花所得千總,專門負責走私,河運的工作。 鄭軒的茶葉瓷器絲綢也都由此地走私,成本可是廣州十三行八成左右,畢竟靠近供應地,大部分無需經過江西,能省下不少錢。 但他們也需要私鹽,如今說來,大清六成鹽場都在江蘇,其余四成廣福浙山四省分。 而且官鹽全部集中在揚州販賣給商人代銷售。 即便兩廣福建浙江山東是沿海地區,大部分都要購買那里的食鹽。本土朝廷許可的鹽場極少,無法滿足一省百姓食用,所以私鹽大行其道,而且便宜深受百姓喜愛。 就連某些官員也都插了一腳進來。 每個百姓一天需要二十克鹽,而整個福建可是有上千萬人口,背后還有江西內陸省份,利潤何其龐大。只要完成朝廷的統購統銷,還剩下的市場,就由地方官或是走私商瓜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