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我前面一直在思考作者為何要加上這一段,因為我覺得這一段加上沒有任何的異議,除非他想表達一些特別的東西?!? “最后我將關注點放在了‘未果,尋病終’上面。 一個高尚之士,為何會因為找不到一個虛構的東西就郁郁而終?” “那么很可能他是找到了桃花源。 若是真的是這樣,他應該高興才對,不會尋病終。 所以我大膽猜測這個劉子驥找到桃花源不是他想的那樣。” “能夠讓一個人看見之后,郁郁而終的事情,一定不是常規的事情。 一定是和他前面預想的有極大差異?!? 朱明說道這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因為他現在已經不是在分析一個文章了,而是在分析一個故事。 而且很可能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事情。 說道這里朱明深吸一口氣將自己的猜測說了出來。 “我猜測這個巨大的差距應該就是,桃源村被屠殺殆盡,留下的一片人間煉獄?!? “所以他才會在找到之后郁郁而終,對外宣稱自己沒有找到,大概是想要守護那一份桃源的美好吧?!? “順著這個結局去推的話,前面的太守也應該找到了桃源村,而屠村的事情就是太守干的事情。 這件事不光彩,所以他也對外宣稱沒有找到?!? 當朱明將自己的推斷說出來的時候,整個教室中都落針可見。 寂靜的可怕。 在場的都不是笨蛋,結合朱明前后所說。 已經可以推斷的出來了。 作者的文章會被他所處的環境所影響,文章表現了作者內心的想法。 綜合來看,作者寫這個《桃花源記》表面上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加深層次的是在諷刺當下的混亂局勢,天下百姓得不到一個安穩的環境。 隨時都可能遭受生命危險。 在這個亂世之中,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幸免于難。 朱明沒有將最后一點說出來,畢竟說出來就有詆毀當今朝廷的意思了。 但即使他不說,其想法的意思已經十分明顯了。 看著教室中的寂靜。 程云最先反應了過來,其實這個版本的《桃花源記》他聽說過。 但他怎么也沒想到這個時代的人居然能夠腦補出來,看來這朱明的腦洞和分析能力很強。 說不定是一個可造之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