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逃跑-《1911再造中華》
第(3/3)頁
李思明打心里嘆了一口氣。
身為一名參謀,除了軍事素養(yǎng)之外,要掌握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說歷史。他在軍事院校深造的時候就曾認真鉆研過近代史,對辛亥革命前那段歷史頗感興趣。從史料中可以得知,在甲午戰(zhàn)爭慘敗之后,大清王朝數(shù)十年洋務運動營造出來的偽中舉局面已經蕩然無存,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更是讓這個腐朽到極點的朝廷人心盡失,各地督撫都不拿他們當回事了,各省撇開朝廷抱團,直接與外國交涉,在政治層面上,這個國家已經四分五裂了。在這種背景下,同盟會開始發(fā)難,團結一切進步勢力,在各地發(fā)動起義,試圖推翻滿清王朝,把這個國家從深淵中拽出來。然而,即便滿清王朝只比死人多一口氣了,同盟會發(fā)動的起義依舊是屢戰(zhàn)屢敗,每一次起義都被迅速鎮(zhèn)壓,除了一批批熱血青年飲恨疆場之外,沒有掀起一絲波瀾。
為什么會這樣?大清王朝的統(tǒng)治真的穩(wěn)固到這種地步,哪怕已經行將就木也無法動搖嗎?
當然不是。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第一: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甲午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雖然讓咱大清顏面掃地,洋務運動營造起來的中興局面毀于一旦,但是幾十年的洋務運動也是有成果的。在那幾十年忸忸捏捏的向西方學習、模仿中,清王朝還是建立起了近代軍工體系,以及一支近代軍隊。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漢陽兵工廠、天津機器制造局、廣州機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漢陽鋼鐵廠……這一系列的軍工廠、鋼鐵廠構成了一個實力相當雄厚的重工業(yè)體系雛形,使得清朝可以制造從步槍到重炮的所有武器裝備,當然,質量和數(shù)量另說。而在被反復暴打之后,當權者也意識到舊軍隊不行了,不情不愿的花費海量資源去編練新軍,以圖追上西方的腳步。將淮軍改編成北洋軍是第一次嘗試,畢竟淮軍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中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而且也沒有湘軍那么桀驁不馴,是改編的首選。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北洋軍面貌煥然一新,不管是陸軍還是海軍,都居亞洲之首。不過這一切都隨著甲午戰(zhàn)爭的硝煙而凋零,強大的北洋艦隊在大東溝覆滅,北洋軍在甲午戰(zhàn)爭中被日軍打得落花流水,幾十年的努力宣告失敗了。
但北洋軍馬上就開始了更深刻的改革。李鴻章倒下了,袁世凱接班,開始了著名的小站練兵。他以在甲午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老兵和軍官為基礎,在山東、河北、山西招募青壯,全盤引進德國陸軍的操典和裝備,徹底摒棄了沿用兩百余年的八旗、綠營和湘淮軍舊制,短短幾年,北洋軍便戰(zhàn)力大增。雖說袁世凱也不是什么好人,但他的才能是必須肯定的,他是第一個徹底革除了舊軍隊的積弊、打造出一支真正接近歐洲水準的勁旅的軍事家,北洋六鎮(zhèn)戰(zhàn)力之強,連歐洲駐華武官都嚇了一跳。說得不客氣一點,除非袁世凱倒戈,否則有北洋六鎮(zhèn)在,不管是誰想要掀翻滿清,都是非常困難的,鎮(zhèn)壓同盟會那些頂多三兩百人規(guī)模的起義,對北洋六鎮(zhèn)來說跟拍死只蒼蠅差不多,可能拍死一只蒼蠅的難度比鎮(zhèn)壓他們還要高一點。
第二個問題則是出在同盟會自己身上。同盟會從來就沒有齊心過,這個就不說了,糟心。更糟心的是他們的策略和思路。孫先生為了革命確實是殫精竭慮,嘗試了一切能夠嘗試的辦法,團結開明士紳、拉攏洪門和致公堂等海外華人勢力、吸納南洋北美華人青年、想方設法策反新軍……可以說只有他沒有想到的法子,沒有他不曾嘗試過的。他做的這些都沒錯,開明士紳、華人青年、國內新軍等等確實都是這個時代中國最進步的力量,想成大事是離不開他們的。但他偏偏就忘記了,那四萬萬貧苦農民才是這個國家的主體,是這四萬萬農民用自己瘦削的肩膀扛起這個國家。同盟會從來就沒有嘗試過走進這四萬萬貧苦農民中間去了解他們的疾苦,傾聽他們的心聲。同盟會提出的口號固然讓人很振奮,一次次悲壯的起義也讓人震憾,然而,這些跟那四萬萬農民有什么關系呢?
不過是他們在繁重的勞作的空暇間隙一點解悶的談資而已。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