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林桐的聲音沉穩和厚重,配合著胡琴的伴奏,將所有人都帶入到了那個京劇起源的年代。 “這組名噪一時的工筆重彩肖像,史稱《同光十三絕》!” “畫中的十三位人物,皆為同治到光緒年間馳名京師的京劇名角兒,也是后世公認的華夏京劇藝術的奠基人!” 隨著卷軸緩緩的展開,十三位京劇界的老祖宗一一亮相。 “從徽班領袖,京劇鼻祖‘程長庚’,到‘伶界大王’譚鑫培,再到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當古老的畫卷徐徐展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段群英聚會的歷史,是一個定格血脈精魂,不可復制的華彩瞬間。” 鏡頭回到了春晚的直播現場,在一大群龍套演員展示完自己的身上之后,紛紛退場,將他們身后的舞臺展現了出來。 讓不少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們都很吃驚的是,往年的京劇聯唱很簡單,一對一對,或者一個個的名家出來唱,但是今年看上去很是不同。 只見后面昏暗的舞臺上,十三個臺子上分別站著一位京劇演員,這種模式倒是讓大家眼前一亮。 莫非這是要一起大聯唱嗎? 忽然,熟悉的西皮流水的節奏響起,燈光打在了站在前排中間的那個臺子上。 在燈光的照耀下,林桐身穿一件紫色團花女帔,最引人矚目的當屬他頭上戴著的那套點翠的頭飾,在燈光下真的是熠熠生輝。 這一套行頭,全都是當年梅蘭芳先生使用過的,林桐一直都沒舍得拿出來,今天在這個萬眾矚目的舞臺上,林桐穿上這一套行頭,真的是鶴立雞群。 其實在后臺,不少京劇演員都裝作有意無意的來林桐的化妝間,想要見識一下傳說中梅蘭芳先生這套價值不菲的行頭。 看完之后,他們再看看自己的行頭,不由的有些自慚形穢。 果然,傳承有序的就是不一樣。 但是,就算是李正素都有些疑惑,林桐的這身行頭到底是從哪來的。 當初梅蘭芳先生的遺物,除了一些信件和不貴重的物品之外,其他的全都被梅寶玖先生捐獻給了梅蘭芳紀念館里了。 面對師伯的詢問,林桐也是只能說,自己是在外地的一個古董店里淘到的,花了老鼻子錢了。 就連李正素都忍不住想要穿上試試了。 梅蘭芳先生的戲服和行頭,那料子都是從當初的皇宮里流出來的,絕對上乘。 當年很多大角兒的行頭,尤其是蟒袍,幾乎都是正兒八經清宮里的蟒袍,拿出來之后,修改了一下,就成了現在的戲服,可見有多么的珍貴了。 而這件戲服,據說花了梅蘭芳先生七萬大洋,換算到現在,基本上就是上千萬了。 但是,你就算拿出來幾千萬,林桐也不可能賣給你的。 更值得一提的就是林桐頭上的這一套點翠的頭面了。 現在,這種制作工藝已經沒有了。 因為所謂的點翠,其實就是把翠鳥的羽毛,從活著的翠鳥身上拔下來,然后將其鑲嵌在金銀首飾上。 用點翠工藝制作出的首飾,光澤感好,色彩艷麗,只要在使用過程注意保護,光澤和色彩可以保存很長時間。 由于當初點翠的手藝從宮廷流落到民間,尤其是戲曲行當的頭面,深受歡迎,結果大量的翠鳥遭到了捕殺。 就光林桐這頭上并不算多的點翠頭面,就需要整整八十只翠鳥的羽毛才能做成,也就是說要活活的把八十只翠鳥的羽毛拔下來,至于說翠鳥的下場,自然不必多說。 所以,在建國之后,翠鳥成為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所以點翠這種傳統工藝,也已經被現代的工藝所代替了。 現代的匠人們,利用染色的鵝毛或者藍色的綢緞來替代,效果還算不錯。 而林桐的這套點翠頭面,也是當初梅蘭芳先生使用過的,經過了幾十年的風雨,如今,還是光彩照人。 其實這種真正的點翠頭面,在華夏的京劇團里還是有不少的,幾乎每一個臺柱子,都會有一套或者數套自己的點翠頭面。 畢竟這種東西對于旦角來說,就是身份的象征。 熟悉的西皮流水節奏響起,林桐擺開架勢,開口唱道, “猛聽得金鼓響畫角聲震……” “喚起我破天門壯志凌云……” “想當年桃花馬上威風凜凜……” “滴血飛濺石榴裙……” “有生之日責當盡……” “寸土怎能夠屬于他人……” “番邦小丑何足論……” “我一劍能擋……百——萬的兵——”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