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幕重新拉開,后面的背景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條長街。 舞臺上放著一張桌子,兩條長凳,一看就知道,這就是一個路邊攤。 一位小生演員出場,開口唱道, “自幼兒讀詩書胸懷錦繡, 但不知何日里才能出頭——” 林桐微微搖頭,這位小生演員的聲音太燥了。 果然,臺下不少人都是有些茫然,因為他們根本聽不懂這位小生演員在唱什么。 其實這就是京劇讓人尷尬的地方。 很多人為什么不喜歡聽京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個,聽不懂! 但是,這個只能算是借口,畢竟意大利語也沒多少人會說,但是歌劇聽的人也不少。 不過,京劇的各個流派,并不是每一個流派都那么受所有人的歡迎。 就像旦角的梅派和程派。 梅派字正腔圓,端莊大方,基本上大部分旦角學的都是梅派。 而程派在戲迷中就是兩個大反差,喜歡的能把程派捧上天,但是不喜歡的,一句都不想聽。 其實啊,每一個流派,都是這位祖師爺根據自己的自身條件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這種唱法,具有一定的獨特性。 你想要去學這種唱法,首先你要跟這位祖師爺的聲音特點比較相似,你才能學到精髓。 就像是郭德剛宗的麒派一樣。 麒麟童周信芳先生的麒派唱法,只要聽過的人都知道,聲音沙啞,但是有韻味。 這并不是人家估計的,只是因為周信芳先生因為常年唱戲,將自己的聲音累成這樣了。 如果換了另外一個人,這種嗓音,肯定是吃不了京劇這種“開口飯”了。 但是,人家周信芳先生厲害就厲害在了這里。 根據自己的聲音特點,硬生生的創造出了麒派的唱腔,成為一代宗師。 而有很多他的追隨者,并沒有抓住麒派唱腔的精髓,而是刻意的去追求那種啞嗓的感覺。 這就是本末倒置了。 周信芳的麒派的精髓并不是嗓音的沙啞,而是那種韻味和勁頭。 這一點,郭德剛學的是真不錯。 麒派的唱法,在他這里表現的非常出色,他的聲音條件非常好,也沒有去刻意的把自己的聲音故意的弄的很啞,反而唱出了麒派的韻味。 就連麒派現在的掌門人都認為,郭德剛的麒派,有味道。 而出場的這位小生演員,唱出來的感覺就是太過于追求派別的味道,反而忘記了本真,導致聲音有些發飄。 就算是林桐,也得連猜帶蒙的,才能知道他唱的是什么。 那就別說臺下的觀眾了,估計耳朵里全是“咿呀咿呀——”。 沒辦法,戲曲沒落到如今的地步,演員的沒落其實是最大的原因。 還是那句話,演員們已經沒有那種我不好好唱就會餓死的那種急迫感,戲曲演員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工作,而不是單單是一個手藝。 工作沒了,我可以再找。 但是手藝沒了,那就要餓死了! 就像林桐,當初一屆的學生里,現在從事京劇的,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其他的人早就離開了戲曲的行業。 林桐也是一陣的無奈,想要振興京劇,談何容易啊! 但是,看到郭德剛還在不遺余力的唱戲,為京劇盡著自己的一份力,林桐的心中也是一片火熱。 “小生周志奎,臨安人士,幼讀詩書,一心功名,今日與眾學友約定會文,看天色不早,不免前往——” “這不是周公子嗎?” 一個小花臉演員拿著扇子,一步三搖的走了出來。 “這不是賈兄么!” 周志奎趕緊施禮。 “咱們這同學會文,你也該出門了吧!” “不如你我一同前往!” “別介呀,我這沒吃早點呢,干脆咱們倆吃個餛飩怎么樣啊!” “小弟用過了!” “那你就等我一會,吃完咱就走!” 兩人來到了餛飩攤。 剛要了兩碗餛飩,賈兄低頭就吃,而周志奎坐在那里等著。 忽然,從上場門,一個漂亮的旦角演員快步走上臺來,站在了賈兄的身后,沖著周志奎招了招手。 這應該就是妖精了。 只見周志奎仿佛是丟了魂一樣,站了起來,緊緊的跟在妖精的身后,兩個圓場之后,妖精將水袖搭在周志奎的脖子上,兩人面對著觀眾,仿佛飄著一樣,向著下場門而去。 這鬼步用的,你根本就看不出來人家腳下在動。 臺下的觀眾也是叫好聲四起。 而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周志奎都被妖精給帶走了,這位賈兄還在埋頭吃餛飩,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好一個吃貨啊! 吃完之后,賈兄一抬頭,“哎,我這哥們哪去了,我這一低頭的功夫,一個大活人沒了!” 旁邊的老板也是一臉茫然。 賈兄摸了摸肚子,說道,“不管他了,再來一碗!” “好飯量!” 老板回頭煮餛飩。 這個時候,一聲“彌陀佛”,頓時點燃了整個北展劇場。 不用多說,這場戲的角兒出來了。 就這一聲彌陀佛,就讓林桐忍不住想要笑出來。 因為聽郭德剛的相聲實在是聽的太多了,這一句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 一個老道,在胸口畫了一個十字,口念彌陀佛…… 少林寺駐武當山辦事處大神父王喇嘛…… “出離了雷音寺,南柯一夢——” 一句回龍導板,讓郭德剛唱的是抑揚頓挫,聲聲入耳。 臺下的觀眾不管聽不聽得懂,但是叫好聲響徹了整個劇場。 這就是角兒的魅力。 我才不管你唱的是什么,只要你出來,我就捧你! “好——” 看著一身百衲衣,頭上戴著一頂高僧帽,手里拿著一把破扇子的郭德剛出場,觀眾們全都是高聲叫起了好來。 這一身打扮,算是滿足了大家心中對于濟公的認知。 因為在郭德剛的評書里,《濟公傳》的受歡迎程度可以排在第一位,濟公這個角色已經被郭德剛刻畫的非常形象了。 說話粘牙捯齒,結結巴巴的,詼諧幽默…… 郭德剛一搖三晃的走過來,一副醉醺醺的模樣,看著臺下笑開花的眾人,直接現場抓哏。 “這么多人啊,都干什么來的?” 頭排的觀眾,那都是絕對的鐵桿鋼絲,這種時候,不接一句嘴,都對不起自己的票錢。 “看你來的!” 郭德剛嘿嘿一笑,不再接話了,因為他知道,這要是跟他們互動下去,估計這場戲就結束了! “來了我西湖岸靈隱寺中吃酒買醉一癲僧, 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 說什么黃金印,道什么那個女花容, 哪怕你蟒袍玉帶多榮幸, 喝多也吐挨打也疼——” 這就是郭德剛京劇的特點,隨時隨地,就會給你抖一個小包袱。 觀眾們笑得也是前仰后合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