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黔州歸服楚王! 七月十二日,黔州境內各城統一改換旗幟,并向天下宣告,黔州并入楚王封地啦。 這個消息像是一陣風,連帶著晴州大開門戶,賑濟四方災民的消息一起,隨著時間的流動,而向整個大周傳遍。 蜀王那邊更早些接到消息, 畢竟比起京城來,巴州要離晴州更近些。 而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發展,除了巴州、利州、梁州、鳳州、岐州,這五州早已歸服于蜀王外,緊挨著巴州,往南方向的隆州也在其后并入了蜀王封地。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蜀王已經擁有六州之地了。 照這么看的話,只擁有晴州和黔州的楚王本不該被蜀王放在眼里。 但事情不是這么算的,畢竟秦夙的個人武力那么恐怖,蜀王也不是瞎子聾子,此前丹鳳門前發生的事情他也是早就收到過消息的。 當時蜀王的反應就是,連忙將身邊所有的高手都調集過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保護好自己再說其它。 一段時間后,發現秦夙那邊好像并沒有要暗殺他的意圖,他才又漸漸冒頭,然后與白琛聯合,照著原先的計劃,收攏周邊幾州。 蜀王府, 外書房議事堂中,蜀王正與幾名心腹議事。 心腹謀士們紛紛勸說蜀王:“殿下何妨一試?不是說楚王心懷百姓, 不惜開放整個晴州也要賑濟天下災民嗎?那咱們這邊的幾個州也都遭災了呀, 向楚王借一回糧又有何不可?” 是的,蜀王的謀士們給他想了一個非常陰險的損招。 他們勸說蜀王公開向楚王借糧,并且還要大張旗鼓地告訴自己治下的百姓們——各位鄉親啊,不是咱們殿下不給賑災,實在是周邊都遭災,換個地方那也沒糧,買都沒處買??! 但咱們殿下心里也是有你們的,這不,晴州那邊豐收了,既有余糧,那咱們殿下豁出臉面去,為了百姓們的生計,便是去問楚王借一借糧又何妨? 總之就是,務必要表現出蜀王為了百姓憂思輾轉,甚至不惜放下臉面去向楚王借糧,這種大義情懷,這種仁慈心腸。 至于楚王肯不肯借, 那不好說, 誰也不知道。。 但他肯借最好,他借了糧,在蜀王封地這邊,那就是蜀王的功勞,是咱們蜀王不惜代價借到了糧,百姓們要不感激蜀王,又能感激誰呢? 而楚王如果不肯借,那行了,蜀地百姓如有餓死的,一個個全都該算在楚王頭上! 好個楚王,如此心狠手辣,將蜀地這邊數州百姓的疾苦都不放在眼里,就這樣的,你又有什么資格自稱仁義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