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因為只有這樣, 工正所的創造才能獲得回報, 陷入一個良性循環。 如此,經過一段時間的加緊制造后,大量的先進農具就從工正所, 到匠作司,再到各地工坊, 而后分批到達了晴州鄉野的各個田間地頭。 考慮到最底層的百姓們大多貧苦, 根本就買不起這些精工細作的農具, 江琬又還想了一個方法。 她讓余松柏以官府的名義購買大批農具,然后又打著測試農具效果的名頭免費借給貧苦的百姓使用。 當然, 只借給貧苦百姓,如果是豪強們的田地,那是必須要豪強們自己購買農具的。 現在晴州的地方豪強個個都服服帖帖, 這點小事當然是紛紛聽從, 沒有人會隨便鬧亂子。 至于像水車這樣公用器具, 這個屬于基礎工程, 倒不需要百姓們再自己付出什么,都是官府承擔修建的。 此外還有修路的問題, 這個基本上也都是由官府出面修建。 江琬叫余松柏選人,規劃好路線的主次,然后招募當地百姓做工人, 讓他們以修路代徭役。 大周立國不久,如今的徭役和賦稅倒是并不太重, 但也并不輕。 百姓們生活本來就苦,再加上一年兩次的徭役, 這個看起來“不太重”的徭役再壓到百姓身上,其實就是給百姓們再添重擔。 多少百姓因為這看似“不太重”的層層逼壓, 最后脊梁壓斷,性命喪失? 可是徭役又是不能隨便減的,這個是基本的國策,皇帝沒發話前,你不能說給免掉就全部免掉。 于是江琬就叫余松柏在實施的過程中另外想辦法補貼百姓。 怎么補貼呢? 余松柏這一日趕早處理好了各種公務,便在太陽落山前,趁著夕陽的余暉帶著心腹和侍衛離了沅陵城。 最近這段時間, 他作為“大管家”,對晴州的變革進行了方方面面的觸及。 但管了這么久的家,實際上他管得最多的也就是人員的分派,指令的下發。至于說親身到各地去看一看這些變革, 是不是真的給百姓帶來了什么實際好處,他卻并沒有。 不是他懶得動彈,主要還是沒時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