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鄭蘊(yùn)武老練道:“聲音如此之小,這小伶歌喉不行,想不到大名鼎鼎的秦樓也會拿這種小伶來濫竽充數(shù)?!? 有人沒聽清,朗聲問道:“表演什么曲子?” 這次中年儒生代為回答,朗聲道:“《桃夭》?” 聲音清亮,這會大伙都聽清楚了。 鄭蘊(yùn)武又點(diǎn)評道:“這儒生聲音倒是清亮,只可惜是個男的,大家來青樓可是為了聽女子唱曲。” 合奏聲起,小伶開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歌喉高時抑揚(yáng),低時墜地,聲音令人意外,卻是一把好嗓子。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shí)。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有人搖頭,有人晃腦,有人吟詩,有人叫好,卻是古風(fēng)新調(diào),將琵琶的細(xì)膩纏綿和橫笛悠揚(yáng)極好的融合起來。 謝禮聽得是如癡如醉,喝著美酒,只感覺這真乃人生一大快意之事,前半生都白活。 一曲唱畢,謝禮卻是意猶未盡,朗聲道:“打賞?!? 鄭蘊(yùn)武笑道:“這小伶底子雖好,一是未經(jīng)錘煉,二是技巧不夠熟練,三是合奏至少有四處破綻。這賞銀肯定不多。妙就妙在這曲子增色不少,卻不知是誰譜的曲?!? 果不其然,小伶怯怯的在大廳巡了一圈,盤子上的賞銀卻是寥寥無幾。倒不是眾人吝嗇,當(dāng)賞不當(dāng)賞分的很清楚。 來到謝禮處,謝禮卻豪氣的給了二兩銀子,贊道:“唱的真好?!壁A得小伶抬頭看他一眼:“謝過公子大方。” 小伶嬌怯怯的模樣惹的謝禮內(nèi)心一陣憐愛不已,目光一直跟隨小伶上樓。 小伶剛上那二樓欄桿邊,就撞上一個麗人,謝禮目光驟然閃亮起來,如果說小伶是青澀的李子,那這麗人就是熟透的櫻桃,一襲綺羅,髻插瑞寶繽紛,那渾身散發(fā)出來的貴氣好似瑤池王母。 這麗人似乎在教訓(xùn)小伶,時而蹙眉,時而瞪眼,不知道為何這般神態(tài)落入謝禮眼中,只感覺有一股世人不及的風(fēng)情嫵媚。 謝禮想要將這麗人看個究竟,卻被小伶遮擋住大部分視線,心中恨不得將這礙事的小伶挪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