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見爺爺有口難言的樣子,池小葉搶先猜測道:“爺爺,您是想捐錢嗎?……挺好的,我沒意見,那些錢本來就是您的,您想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我都沒意見。再說了,我有手有腳還有老公,要您那么多錢干嘛?趙家也不缺我那些錢啊,您說呢?您要想捐多少都行,全部捐出去,我也贊成?!? 老爺子那些到了嘴邊的話,又吞了回去,對孫女的善舉,既意外又感動。 小葉是他一手帶大的,他太了解她了,聰明睿智,大氣豁達,還是一塊從商的好料,這在小葉很小的時候,他就發現了。 退伍之后,他沒有回到大山里,而是去了都城周邊的大青村創業打拼,他承包了一座荒山,開墾山頭種下了果樹,一種就種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的純果農,靠山吃飯,也靠天吃飯,年份不好的時候,血本無歸。 那年,小葉五歲,天真懵懂地提出,“爺爺,桃子爛了好可惜,我們為什么不把它做成桃干呀?” 于是,在他六十歲的時候,狠下決心,開了一家果脯廠。 果脯廠開到第三年,三年的收益,是他當果農三十年的總收益,只因為小葉的一句話。 后來,果園的擴建,果脯廠的擴大,他們的產品從內銷到出口,生意越做越大,這其中都是小葉指的路。 一次兩次或許只是巧合,但三次、四次,以及后面的無數次,池軍相信,這絕對不是小葉的童言無忌,這是小葉的天賦,她天生就是做生意的好料。 在他人生的后半段,在那十多年里,池家累積了巨大的財富,造福了大青村的當地百姓,出錢出力。 然而,他畢竟已經到了遲暮之年,事業再擴,還能擴多大?將來他一閉眼,小葉一個小女孩,難道要她一個人在商場里拼? 在小葉高中的時候,他就把果園和工廠無償地捐給了大青村,只保留了他們居住的一處莊園,也堅決地讓小葉報考軍校,將來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報效祖國。 他一直都沒有后悔做這個決定,做生意太難了,他不想孫女那么辛苦,他只要她健康快樂就好。 但是今天,他發現,他好像把小葉的天賦給埋沒了,小葉年紀小,但思考問題的方式卻比很多大人都成熟,在他困在山上的時候,面對死亡,他才看得更加清楚,其實他不應該左右孫女的人生,不應該把自己的理想抱負加注在孫女的身上。 畢竟,小葉并不是他真正的孫女。 他的親孫女,早就死在了那場洪災中。 “爺爺,爺爺?” “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