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十四章 14.24 文人反撲、義務教育 興武元年五月初,京城皇宮,大明宮正殿,小朝會。 “三千書生孔廟哭靈?”衛旭從龍椅上下來,晃了晃手中的奏折仍在地上,“帶頭的是九位致仕官員,還弄了個‘九君子’名號,剩下的人里面包括三十多個舉人、上百秀才? 他們這是不滿朕下發的‘學校增加數科考試內容’,故意出來上眼藥對吧?朕這里還有不少政策沒有下發,他們就如此囂張,怎么,是想與朕共治天下嗎?” “臣等不敢!”大殿內的各路大臣冷汗都出來了,嘩啦啦跪了一地,他們不傻,很清楚衛旭看不上所謂的“讀書人”,因此孔廟哭靈的事情真不是他們組織的,而是底下人想要上位搞的“下克上”。 就在三月初,衛旭正式以圣旨的形式向全國下發了《基礎數學》課本,作為所有讀書人以后的必修內容,也算是他向所謂的“科舉制”揮出的第一刀。 這本教材實際上由林黛玉牽頭,與史湘云再加上薛家姐妹合作編寫,總的思路就是現代社會的小學教材,只是水平比小學數學稍微難了點兒,成年人如果認真學,最多個把月就能掌握。 就這樣的一點兒東西,下發之后竟然受到了巨大的抵制,從京城到地方,各地但凡是有所謂“讀書人”的地方,就沒有一個不反對的。 官員勸阻的折子就不說了,地方上搞出的百人以上各種名義“學社”、集體要求撤銷的,就已經上百起,所謂的“三千人孔廟哭靈”,不過是最大的一次罷了。 如果說科舉制度在剛開始,確實起到了非常大的積極作用,當時代進入了現實中的明清時期、《紅樓》世界的大順朝,所謂的“科舉制”已經只剩下對國家、社會發展的阻礙了。 這幫大頭巾眼中已經只剩下利益,任何能稱得上“好處”的東西,他們永遠都只會想著裝進自己兜里;任何有可能危害自身利益的事情,他們都會毫不猶豫的予以毀滅。 為了利益,他們的眼里沒有任何道德、底線或者是國家、民族又或者是責任、榮譽,為了利益,他們絲毫不在意龍椅上坐的是誰,也不在乎是否對國家、民族有利或者有害。 “陛下,正所謂‘書生意氣’,這次事情應該只是少數有心之人搞出來的,那些書生大部分都還年輕,被人利用盲目活動,甚至連具體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林如海馬上出列勸道。 “這話我信。”衛旭點了點頭,但接下來的話卻讓所有人臉色巨變,“所以我也沒準備拿這些連功名都沒有的廢料怎么樣——李盛,我記得霍向東是在連云港對吧?” 當初衛旭的那幫弟子,有他在江南時提拔的所謂“五大指揮使”,也就是徐州王義、邳州宋大勇、連云港霍向東、宿州吳剛和亳州羅志,也有后來提拔的揚州徐飛、蘇州杜廣、安慶尚峰和徽州耿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