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報告,第103師已經抵達671團防區,王團長問是否103師進入我方防區?!? 正當端午不知道給什么人打電話的時候,有士兵前來報告,103師到了。 端午感謝黨國還沒有忘記自己,竟然在這種最關鍵的時刻派來了援兵。 當然了,第三戰區長官部也不都是吃干飯的。日軍大軍調動,情報部門又怎么能不知道? 委員長已經察覺到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他們想要穿過江陰要塞沿江而上,截斷南京城的退路。 所以江陰要塞必須守住。 于是,就在日軍連夜調遣大軍向江陰運動的時候,103師也開始向江陰運動,終于在開戰之前抵達了671團的防區。 這對于端午而言,無疑是一個意外之喜。他正愁自己因為兵力少,只能被動挨打的時候,103師竟然到了。 不過這只部隊,端午并不怎么看好。 103師隸屬于黔軍,雖然黔軍也算是西南軍閥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但由于貴州是一個貧瘠、弱小的省份,經濟基礎薄弱,所以它具有依附性和掠奪性兩個突出的特點。 所謂依附性,是指黔系軍閥在其形式和發展過程中,常常要依附鄰省如滇系軍閥等大勢力。 而所謂的掠奪性,則是指黔軍在對外發展過程中,矛頭常指向四川、湖南等比較富庶的地區。 所以正應了那句話,越窮越打,越打越窮。直接導致了黔軍的武器裝備十分的落后,甚至不如川軍。 而且,黔軍內部矛盾也十分的尖銳,被分為新舊兩個派系。 舊派系是以劉顯世為首,其堂兄劉顯潛也是黔系軍閥的重要首領。 劉顯世的父親劉官禮,曾以辦團練鎮壓(口口民)起義受到清廷賞識,先后授游擊、同知,后又以功擢升知府,賞戴花翎,控制了一支武裝力量,成為盤據興義的一霸。 其舊日部下,均為各屬大紳,興義知縣遇事非咨請不敢行。地方大小事項,都由他一言而決,劉家儼然成為了地方的小朝廷。 而新派系則以王文華為首,其主要骨干大多是辛亥革命前后從戎或從政的青年知識分子,比較年輕,容易接受新思想,他們主張適應世界潮流,刷新貴州政治。 所以兩派從理念上就截然不同。而且尤其是民八事變以后,興義系中的新舊兩派的矛盾更加尖銳。劉顯世、王文華兩舅甥的關系也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