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11月21日上午10時,南京,總統府后花園。 委員長正在后花園喝著茶水,看著報紙,這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課。 他不僅僅要從那些官員的嘴里知道國內外發生了什么,還要從報紙上知道的更多,而且尤其是他昨日發布的遷都命令后,想看看那些文人墨客的評價。 支持者居多,這令委員長非常的欣慰。 只是他殊不知,這些報紙上的東西,都是經過凈化的。那些反對的聲音,恐怕這位委員長一輩子都看不到。 但是此時,委員長卻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的遷都計劃是高瞻遠矚,有經天緯地之才,扭轉乾坤之能,鬼神不測之計,包藏天地之志,...... 反正我們的委員長對遷都這件事,認為是自己最正確的選擇。 當然了,遷都對不對? 對!的確利用空間去換時間這個想法不錯,與鬼子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但是,問題來了。委員長一遷都,死守南京就失去了戰略性的意義。 試想一下,你已經準備遷都了,那么還有死守南京的必要嗎? 死守南京,因為南京是首都,所以我們要死守。 但是南京不是首都了,只是一個尋常的省會,那么我們到底有沒有必要死守。 或許當時很多軍官也是這么認為的,所以南京保衛戰氣勢很足,但一打起來,就各懷心思。 當時15萬中國軍人,逃了三分之一,戰死三分之一,被俘了三分之一,而守將唐老鴨見事不好,先逃了。 所以能背水一戰的只有楚霸王,而南京保衛戰只能說是在送人頭。 十五萬中國軍人死走逃亡,而且坑害了一城的同胞。 倘若當時一開始就說南京守不住,那么城內的人恐怕也就跟著撤向后方了,也就不會有之后的南京慘案。 當然了,此時的委員長也是進退兩難,一方面日軍咄咄逼人,一方面卻是國父的墓地就在南京,他不可能輕易放棄。 所以這位老先生,恐怕又要決策失誤了。魄力不足,恐怕就是委員長的軟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