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母子重逢-《我和崇禎成了合伙人》
第(1/3)頁
不過這個事情真要做起來,還是非常繁瑣的。就只是整頓各衛所的情況,就是一件大工程。
當然了,崇禎皇帝也根本沒有那個意思,要求一下就在全國范圍內鋪開。他首要做的事情,就只是修京畿之地鐵礦區到京師的鐵路。因此,第一批要改編的衛所,也只是京師周邊的衛所而已。
到了明末這個時候,衛所制度最為嚴重的問題,其實是軍田被私人侵占。或者是地方好強,或者是軍中將領。以至于當年太祖皇帝引以為豪的,說百萬軍隊不用費朝廷一分錢的情況,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軍中將領把本所的軍戶當牛馬一樣使喚,也是明朝中后期的一大弊端。
如此種種,導致明末各衛所的軍戶有大量逃亡現象。賬面上一個千戶所,可能連三百人都不到。
如此一來,其實崇禎皇帝改編衛所制度的壓力,也就少了很多。至少對他來說,前期投入的銀錢就少了。
之前的時候,已經有旨意下發,要求各地衛所清屯充餉。其他地方的情況怎么樣不知道,至少皇城根下,還是有些效果的。
崇禎皇帝著手衛所改制之后,便立刻大規模地派出兩廠一衛并兵部官吏,一個衛所一個衛所的核對情況。
各衛所的軍戶,在軍隊編制中的,全部轉為鐵道兵,編入鐵道司的名冊中。如果是老弱,則要求軍戶家中置換一個年輕力壯的。如果沒有,就從家族中抽調一個。
這個是原有衛所就是這么做的,崇禎皇帝的這個做法,并沒有變化。
如果是以往,就會存在逃亡情況。誰也不想讓家中青壯去給那些當官的當牛做馬。
不過這一次,朝廷卻是明言:編入鐵道兵名冊的,一個月一兩軍餉,概不拖欠。如有克扣發生,可直接告御狀。
另外,原有衛所的軍田,則分發給原有衛所軍戶。原則上每戶都有,但是家中有青壯編入鐵道兵名冊的,會多分軍田。
這些改制旨意在京畿之地的衛所先行試點,特別是京師周邊的衛所,更先一步。
如果說,改革其實是利益分配,定然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這部分受損利益的人,大都是衛所軍官,比如百戶所的百戶,千戶所的千戶,再高就是都司,或者和軍田毗鄰的豪強。
如果是地方偏遠的話,這些人是肯定能掙扎一下的。但是,在這皇城根下,最大的豪強就是崇禎皇帝。誰敢對抗他,那就是自不量力了。
這個改制的第二個受害者,從表面上看就是崇禎皇帝本人了。
因為鐵道兵歸屬內宮新設的鐵道司,要每個月發軍餉的,這可是一大筆錢,以前是不用支出的。
因此,在外人看來,皇帝抗下了這次的責任。
既然皇帝都這樣過了,底下人就更是不敢鬧了。要不然,誰比得過皇帝的付出?
很多人在不甘心的同時,也是在暗地里看著好戲的。
他們不信了,皇帝能抗下京畿之地的衛所改制鐵道兵,那能抗下全國的衛所鐵道兵么?
還有,付出一個月的軍餉就算了,以后每個月的軍餉都要付出,你皇帝有多少錢,夠花么?
他們相信,遲早崇禎皇帝會承受不了那么多衛所的改制,最終讓這個衛所改制悄無聲息地就算了。
基于如此的期待之下,崇禎皇帝的這個鐵道兵改制進行地很順利。一處一處的衛所,都是高效率地整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