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拉格泰姆是在十九世紀末誕生的,剛開始它就只是黑人音樂,在第一場大戰之后它才在米國盛行,早期的拉格泰姆只是鋼琴家獨自演奏。要說起這音樂的改變,應該是在七十年代初,要從喬普林那孩子講起。” “喬普林?拉格泰姆之王?” “看來你這孩子不止是了解一番啊。” “我只是在了解的時候,看到了喬普林的名字就查了查,只不過很是可惜,他去世的太早,沒能留下唱片錄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為黑人音樂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話沒錯,拉格泰姆確實是因為喬普林的原因不僅盛行在黑人中,白人最后也不例外。” 葉清一邊淺嘗著杯中茶,一邊認可一興的了解。 他記得當初拉格泰姆這音樂類型誕生的時候,有很多白人對這種只有節奏沒有旋律的音樂表示很是嗤鼻。 但隨著喬普林對拉格泰姆的創作后,這種音樂類型才逐漸的在海外盛行起來,也改變了那些白人對黑人音樂的態度。 他講完后看著幾人臉上都是一臉無知的樣子,就抿了抿嘴唇。 看來除了一興小子外,其他孩子還真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喬普林,一個黑人小子,他出生在一個音樂家庭,那孩子小時候是跟著鄰居啤酒國的一個音樂家學習音樂。直到在他青年的時候,因為家境的困窘,他外出靠賣藝演出賺錢,在四處流浪中,那孩子熟悉了黑人的各類民間音樂。 后來那孩子到了圣易斯,他在那里的一間酒吧中彈琴,那間酒吧里的表演者不止他一人,也正是從那時候他接觸了拉格泰姆,創作了拉格泰姆的一些曲子,也正是在那時,他的拉格泰姆被所有人喜歡,成為了音樂的一個大家。” 雖說這黑小子與一些孩子一樣很早因為家境原因,流浪各地做音樂。 但這黑小子卻是讓他感到甚為可惜的孩子。 “鑒于你們不了解他,老頭子我就先給你們講講他的一些事,你們有時間可以去看看他寫下的那部《特里莫尼薩》歌劇,這部歌劇的主打音樂成分就是拉格泰姆。” “您說的這部《特里莫尼薩》,是不是一部黑人歌劇?” “那孩子是黑人,他怎敢寫白人。” 葉清說話間,眼眉中帶著點無語。 這個問題問的可真是太過廢話。 那海外的種族膚色歧視,這些孩子又不是沒有聽說過。 要不是一些人堅持藝術為藝術與種族國家無關,那些白人到現在對黑人都會是抱著看不起的態度。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