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魏京都內。 已到傍晚。 盛宴已經結束,養心殿內,六部尚書與九位國公,正在大殿內商議國之大事。 女帝坐在龍椅上,靜靜望著眾人。 “許愛卿,你體內的魔念,當真壓制住了嗎?” 季靈開口,關心地看向許清宵,詢問這件事情。 隨著季靈開口詢問,許清宵神色平靜道。 “陛下,臣已無礙。” 他平靜回答,讓眾人稍稍松了口氣。。 緊接著,許清宵繼續說道。 “陛下,臣離開的這半年內,親自前往大魏各郡勘察,如今水車之利,已經全面展開,再加上陛下免稅三年,百姓已經豐衣足食。” “想來安國策可以推廣了。” 許清宵開口,他前前后后離開了半年之久。 而這半年的時間,有一段時間,許清宵就是去各地郡府,看看百姓生存的如何。 自從一年前,大魏徹底推廣水車之后,大魏糧收豐富,再加上女帝免稅三年,各地百姓都享受到了實惠。 原來家家戶戶沒什么余糧,現在家家戶戶糧食極多,不僅僅是因為水車之利。 其中還有大魏國運提升帶來的好處,大魏到處都是良田,而且還發現了一些三季稻,種植出來的糧食,也比以往多了兩倍。 荒田得到啟用,大魏百姓可謂是笑開花了。 家家戶戶余糧不少,雖然糧價在這段時間一直被打壓,可這種東西對于遭遇過荒亂的百姓來說,根本不嫌多。 賣不出去,存儲起來也極好。 所以,眼下的大魏,的的確確在高速發展,百姓有糧食了,促進了許許多多的貿易來往。 而且人口也在飛快增長,原來不想生孩子,是因為生出來沒糧食養活。 現在糧食多了,百姓們也開始轟轟烈烈的造娃,這個沒有具體數據,但許清宵也估摸著算了一會。 至少新生兒比以往多了數倍,現在對大魏百姓來說,敢生不怕養不活了。 這全部都是往好的方面發展。 也正是因為如此,許清宵才會大搖大擺回歸大魏,因為他要做真正的大事了。 要讓大魏,徹底走上鼎盛之路。 “朕的確有此意,不過還是要聽一聽諸位愛卿的意見。” 女帝點了點頭,她同意許清宵這個觀點。 安國策是許清宵兩年前寫的國策,但那個時候大魏王朝缺少糧食,百姓都吃不飽,那里有銀子存在錢莊內? 現在不一樣了,大魏興盛發展,可以推廣安國策。 提到安國策,戶部尚書顧言的聲音也不由響起了。 “陛下。” “臣也同意許王爺之意。” “陛下雖免稅三年,但只是免糧稅,在這等情況下,今年大魏稅收,也高達六萬萬兩白銀。” “臣令人統計過,簡單粗算,倘若開始征收糧稅,大魏稅收每年可高達二十萬萬兩白銀,這還只是保守估計。” “算起來再有一年半,便可開始征收糧稅,安國策是可以進行推廣。” 提到安國策,顧言就有話說了。 這東西更是利國利民,而且還可以給大魏王朝賺銀子,這是好事啊。 而眾臣聽到顧言所言,皆然不由咂舌。 不當家自然不知道大魏現在的情況。 聽到每年稅收二十萬萬兩白銀,他們如何不咂舌?而且這還是保守估計? 如果不保守呢?二十五萬萬兩白銀?還是三十萬萬兩白銀? 當真是這樣的話,大魏王朝就徹底發達起來了。 完完全全可以解決很多麻煩,吏部官員俸祿調整,刑部,禮部,工部都可以享受到大量撥款。 尤其是兵部,隨便攢個三年,就可以出兵征戰了。 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土。 一時之間,眾人都不由開始憧憬未來。 然而,許清宵卻搖了搖頭。 “諸位,眼下對大魏來說,銀兩已經不是最主要的了。” “人口才最為重要,不管是二十萬萬兩白銀,還是三十萬萬兩白銀,這些都不夠。” “要讓大魏的人口激增,糧產方面還是要大力推廣,待稅收之日,需一年達到五十萬萬兩白銀,才能維持大魏的發展,” 許清宵出聲。 他并不認為,二十萬萬兩白銀就很多。 其實仔細想想就知道,首先是吏部,官員俸祿必須要提高一點了,不然的話,很容易產生不平衡的心態。 畢竟百姓都有余糧,當官的沒有俸祿支撐,難保不會起異心。 自古以來,貪官污吏是管不住的,嚴法也管不住。 大魏官員極多,一但提高官員俸祿,那就是幾萬萬兩白銀的支出。 然后兵部也需要花錢,這又是一筆極大的開支。 戶部,刑部,工部,禮部,每個部門也要銀兩開支,以往是窮所以這四部沒啥銀兩,現在不一樣了,有了銀子,四個部門也要支撐起來。 加起來又是一筆極大的開支。 許清宵這段時間算過這個賬。 六部所需要的銀兩,加起來每年至少需要十五萬萬兩白銀的開支。 當然如果砸了十五萬萬白銀,那六部就能徹底展開手腳了。 所以如果只有二十萬萬兩白銀,大魏的國庫就只剩下五萬萬兩白銀了。 想要去開展各種項目,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教育,基建,光是這兩個都是天文數字。 這當中還沒有補貼,畢竟想要人口增長,就必須要給予紅利刺激。 每一樣東西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銀子。 不,不是大量。 是海量。 “每年五十萬萬兩白銀?” “這怎么可能。” 眾人驚呼,尤其是戶部尚書顧言,二十萬萬兩白銀,雖然是保守收入,但往上估算,最多也就二十五萬萬兩白銀啊。 許清宵的意思,要增加一倍的收入。 這太夸張了。 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啊。 “想要達到每年五十萬萬兩白銀的稅收,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王爺,這......有點強人所難啊。” 顧言開口,他望著許清宵。 雖然他巴不得能達到五十萬萬兩白銀,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啊。 不僅僅是他,眾人都露出疑惑之色。 聽起來很爽,但做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啊。 不過,他們更加清楚,許清宵既然敢說,自然有他的想法。 “顧尚書,本王知道,要讓大魏做到年稅收五十萬萬兩白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請顧大人放心,許某既然敢開口,自然也有所準備,不是臨時起意。” 許清宵解釋道。 隨后他取出一疊厚厚的奏折,先是遞交給女帝,而后交給眾人一份。 這是許清宵游歷大魏所寫的文章。 這趟回來,許清宵著重的就是發展大魏國力。 原因很簡單,中洲龍鼎。 自己體內的三魔印,與天地陰力有關,而想要壓制陰力。 有很多種辦法,譬如說自己成為圣人,而且是最強圣人,傳道受業,解決所有妖魔,鎮壓一切。 但這種辦法很難,畢竟十二魔神,連圣人都無法解決,只能說壓制。 再者,圣道有多難?自己有那么多時間嗎? 答案顯而易見。 時間不夠。 現在暗地里全是敵人,就拿魔域之海來說,明明知道魔域之海有多危險,可還是有人敢以身冒險。 敵人已經開始不擇手段了,所以讓自己慢慢感悟,慢慢成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對于許清宵來說,唯一直接的辦法,就是讓大魏王朝,一統中洲,隨后大力發展,成為真正的無上王朝。 氣運無敵。 到時候八方來拜,中洲神朝,完完全全可以壓制天地陰力。 說來說去,道理很簡單,一個人能做的事情,終究不多,可一個國家能做的事情,就很恐怖了。 這也是為什么許清宵回朝之后,又開始圍繞國家發展,而不是去做其他事情。 許清宵這份奏折當中,明確寫出了許多發展國家的計劃。 重新定義了大魏五個新國策。 第一,繼續大力發展農業,撥款工部,生產與發明更多利民之工具。 爭取在接下來的兩年內,光是糧產稅收,就達到二十五萬萬兩白銀,大魏的稅收偏高,四成糧收,降是不可能降的,畢竟國家若是沒銀子,沒有任何意義。 眼下大魏的糧產稅收,應該是能穩定達到十五萬萬兩白銀,也就是說兩年內進行翻倍。 而許清宵提倡的辦法也很簡單,務農送田,只要你愿意耕農,贈送良田,如果是荒田,還可以獲得減少稅收。 說白了就是送,送田送工具,如果你這也不干活,那你可以去死了。 第二,繼續大力發展兵部,國強百姓才能富裕起來。 如果國家不強大,糧食多有什么用,還不是給人家做嫁衣的? 但想要讓國家兵力強盛起來,最起碼需要大量的資源,肉蛋奶支撐下,不說人人如龍,可最起碼身體素質強個一兩倍沒問題。 再加上國運的加持,食物營養越來越高,體魄也會越來越強,武者也會越來越多。 第三,安國策,大魏錢莊。 眼下大魏需要一筆銀子,用這筆銀子去完成基建。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永恒不變的道理。 如今大魏國庫當中,還有一百三十萬萬兩白銀,這筆錢剛好夠拿去施展這項計劃。 但也僅僅只夠用來完成基建,大魏國內需要修多少路?而且所花費的工程,又多龐大? 而且許清宵在奏折當中的計劃,是要求在三年內大興基建,換句話來說,就是三年內完成這個目標。 三年啊。 這需要動用多少人力財力勞力? 而安國策在這個時候推廣出來,其意思并不是說讓大家現在把銀兩存進來,而是未雨綢繆。 等到路修好了,商業貿易就會大力發展,那個時候大魏錢莊便可發揮出最大作用。 第四,全民教育,教育是提升國家整體實力的基本。 知識是第一生產力,這一點不管在任何時代都可以用上。 之前就有所提到,只不過沒有徹底施展開來。 如今許清宵要將教育與人口掛鉤,生出來的孩子,免費上書院,最起碼解決文盲。 但全民教育所需要花費的銀兩,又是天文數字。 最后一個,則是新生福利和養老福利。 鼓勵百姓生育,給予糧食補貼,再加上解決教育問題,還有養老問題。 這些都是激勵人口增長以及促進發展的計劃。 五個新計劃,代表著大魏走向一個鼎盛時代,但想要做到這些,唯一的要求,就是銀兩。 龐大的銀兩支撐。 此時此刻,季靈都咂舌了,身為大魏女帝,她明白許清宵的雄心壯志,可她稍稍思考一番,就知道這五個計劃幾乎不可能推行。 準確點來說,,推行一個兩個還好,大魏目前國庫還是有銀兩的,但想要全部推行。 癡心妄想啊。 季靈還好。 反應最大的是顧言,他是戶部尚書,大魏王朝有多少銀子,那里需要花銀子,那里不需要花銀子,他比誰都清楚。 想法很好,好到他雙手雙腳支持,可問題是沒這么多銀子啊。 別說他了,其余五部尚書也咂舌,諸位國公哪怕是個粗漢,也知道許清宵這個計劃有多恐怖。 施行沒問題,但極容易出大問題。 “王爺。” “繼續推廣農產這是好事,良田荒田一起用上,大不了再開拓一些地方,鼓勵百姓去農耕,這個沒有任何問題。” “修橋修路咬咬牙,戶部也能撥款,畢竟是為了大魏盛世,這個可以接受。” “至于這安國策,倒也可以推廣,畢竟橋路修好了,的的確確可以加強貿易來往,這也是好事,這兩策沒有任何問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