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京都貢院。 當看到周任明的文章后,許清宵的神色,微微變了。 【強國策-尊圣而強,蔑圣則衰】 這是周任明的文章開頭。 行文洋洋灑灑,文章的內容,大致說的無非就是,國家想要強大起來,必須要有信念,而這個信念,就是圣人。 朱圣! 尊重朱圣,人人皆有品德,有仁義道德,這樣一來,大魏將會人人向上。 倘若主考官是朱圣一脈的人,或許看到這篇文章,不管如何也會給個優等評價。 可主考官是許清宵。 還是那句話,許清宵并不會去針對某些人,身為主考官,必須要公平。 許清宵也尊重朱圣。 可問題是,這種文章,毫無任何營養,文章全篇都是在夸贊儒道有多好,朱圣有多好,朱圣一脈又有多少。。 而且文章內容里里外外都帶著一種莫名的譏諷,什么人人不尊圣人國家將會衰敗,而一人不尊圣人也,是為道德敗壞。 并且舉例子,尊重朱圣的人當官之后對國家做出怎樣的貢獻。 而不尊重朱圣的人,當官之后,又損害了國家什么利益。 文章算不上高明,但也沒有指著自己鼻子罵之類的。 只能說,純粹就是惡心人的文章。 當下,將最后一個字看完之后,許清宵提起毛筆,在上面直接評寫。 【劣】 僅僅只是一個字,代表著許清宵的意思。 而后,放在一旁,不管不顧。 科舉一共有三堂考試。 如若出現一個劣,基本上就別想中舉了。 當然如若后面兩堂考試,是甲上等的話,可以破格錄取。 許清宵落筆之后,周任明一直關注著,他神色平靜,似乎也猜到許清宵會做什么。 也就在此時,一份份試卷呈現上來。 許清宵有空便一卷卷看,看完之后,基本上都會給予中肯的評價。 好就是好,不是就是不好。 甚至又是一個多時辰后,許清宵看到了陳星河的文章。 對于陳星河的文章,許清宵也有些興趣。 他認真觀看著。 【強國策-民富國強】 這是陳星河的策論,以百姓為開頭,整篇文章的內容,也都是圍繞百姓,認為大魏想要真正走向強國之路,就必須要讓百姓吃飽飯,讓百姓生活安康。 等百姓安康之后,才會有勞動力,生產力,促使大魏更快的發展,走向強國之路。 陳星河的文章,不說很好,但也不差,說到了點子上,但對于當前的大魏并不適合。 不過總體來說,還算是不錯,許清宵給予了評價。 乙中等。 文章評價,甲乙丙丁劣,再細分上中下。 乙中等不算差,如若能拿三個乙中等的話,中個舉沒問題,當然若是運氣不好,同期都是高材生,那就別想了。 許清宵很公平,沒有因為陳星河是自己師兄,從而加分。 是如何,就是如此。 如此。 又是兩個時辰后。 科舉結束的鐘聲也隨之響起了。 鐘聲響起。 所有考官下去,將眾考生的試卷收走了。 大部分人都顯得有些緊張,他們早就寫完了,一直在反復觀看而已。 也有一部分人還沒有寫完,卻不敢多說什么,畢竟鐘聲響起,必須要收起試卷,不允許拖延時間。 如若抗拒,視為放棄科舉。 “明日卯時,第二堂科舉,諸位考生好好回去休息。” 此時,王新志的聲音響起,告知眾人明日來參加第二堂考試。 很待眾考生走后。 眾人也開始忙碌的審批這些考卷了。 這是大魏的科舉,主考官可以當場審批,也可以選擇收取考卷后,集中審批。 畢竟文章倘若極好的情況下,會出現各種異象,若是挺不錯的,也自然有大儒閱讀。 是夜。 許清宵坐在貢院內,觀看著一份份考卷。 一直到丑時三刻。 許清宵將所有考卷全部看完了。 因為是考卷,自然需要認真去看,并且還要給出一些注釋,與其余考官互相交流意見。 而從這數千份考卷,許清宵愈發覺得于益這個人不簡單,同樣也知道了一件事情。 這天下讀書人對朱圣的態度了。 所謂窺一斑而見全豹,這一千份考卷,除了個別幾個人,基本上所有人在文章當中都多多少少帶上圣人。 對朱圣的崇敬,已經是根深蒂固了。 讀書人崇敬圣人,這不是什么壞事,但許清宵卻敏銳地發現。 這些讀書人,不僅僅只是崇尚圣人這么簡單,而是將圣人當做了信仰,一種根深蒂固的信仰,在他們眼中圣人超越一切,至高無上。 從文章的某些內容就可以看出,天下讀書人對朱圣已經陷入了一種‘狂熱’以及‘信仰’的程度上了。 細細想來,許清宵也逐漸意識到是什么原因。 圣人的確高高在上,這是不可置疑的,也是不容置疑的,讀書人崇敬圣人,是尊師重道的表現。 而對于圣人本身來說,他是希望自己的學問,自己的中心思想傳播出去,希望每個人都能理解自己的思想,從而建設一個充滿浩然正氣的世界。 這是每一代圣人的想法。 可這也只是圣人的想法。 但圣人的門徒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因為跟隨過圣人,莫名產生一種‘虛榮’一種發自內心的‘驕傲’。 待圣人逝去之后,他們也會搖身一變,變成圣人在世間的代言人。 而為了穩固權力,為了繼續成為圣人的代言人,所以他們不斷給后世人洗腦,給后世讀書人洗腦。 從小到大就灌輸‘圣人至高’的思想,圣人的每一句話,你都要牢牢記住,圣人每一本書,你也要牢牢記住。 而為了讓讀書人乖乖聽話,就需要朝廷輔助,科舉就成為了穩固地位的最大競爭了。 不管讀書人到底是不是真心讀書,但你想不想當官?想不想出人頭地?想不想過上好日子? 想的話你就要讀書,考科舉,而科舉內容基本上都是由朱圣一脈把控。 接下來學什么你心里應當明白了吧? 這是內部地位穩固,通過科舉來限制讀書人。 而外部地位穩固,就是最直接的方法了,劃分階級,打壓異類。 內部依靠的是科舉來穩固地位,外部就是劃分階級,怎么劃分?很簡單,繼續烘托朱圣。 把圣人無限拔高,圣人沒死的時候,地位可能還沒這么高,但圣人死后,地位無限拔高,一代又一代的灌輸。 朱圣做過那些事情,朱圣說過什么話,然后美化圣人,實際上圣人也有脾氣,也有欲望,只是他們懂得克制,明白道理。 但隨著圣人死后,他們的門徒,開始神話圣人了,圣人沒有犯過一點錯,圣人曾經為了學習,站在冰天雪地里面如何如何。 有的是真事,有的是假事,有的甚至朱圣一脈自己都不知道是真是假。 但只要不斷的宣傳,不斷的神話,一代又一代過去了,誰還會記得是真是假? 尤其是對方是一位圣人,你敢質疑嗎? 如果你非要質疑也不是不可以,可問題是,你拿什么資格質疑?不說別的,你最起碼得有半圣境界吧? 可倘若真有半圣境界,也不會去質疑,所以形成了一種‘無解’的閉環。 而神話圣人最大的好處是什么? 朱圣一脈的地位越拉越高,文人也越來越推崇朱圣一脈,如此一來,其他讀書人怎么看? 誰不想成為宴會上的風云人物? 而且朱圣一脈更懂得穩固人心,他們聚集在一起,互相幫忙,擺出一副仁愛的樣子,團結一致。 這就如同散戶和莊家的道理一樣。 散戶如果凝聚成一團,可以輕而易舉干翻莊家,可問題是人心不齊,尤其是即便是有人說,要去干莊家,帶頭沖鋒,大部分人還是觀望。 所以被莊家輕而易舉碾死。 而莊家一旦成型了,就是滾雪球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讀書人,加入了朱圣一脈,只要加入朱圣一脈,地位上就能得到提高。 以后參加宴會或者是出門在外,來一句吾乃朱圣門徒,有沒有逼格? 如若表現的好,還可以來大魏文宮聽一下課,要是會點人情世故,指不定拜師大儒。 換誰誰扛得?。? 所以朱圣一脈的人,只要將這些事情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等時間發酵。 五百年的時間,完全夠了。 甚至都已經多余了。 自然而然,朱圣一脈成為了天下最大的讀書人團體。 他們聚集在一起,推崇朱圣,霸占著各種資源,誰要是侵犯他們的利益,得到的便是天下讀書人集體討伐。 任何穿越者,稍微看過資本論就明白這個道理了。 這也就是為什么,許清宵被天下讀書人仇視的原因啊。 不是天下讀書人沒腦子,被人擺布,而是天下讀書人圍繞的都是自己利益。 至于說讀書人有浩然正氣,按理說應當明辨是非。 那么反過來一句話,什么叫做是非? 誰會覺得自己做錯了? 站在大魏文宮的角度上來看,大魏文宮做錯了嗎? 許清宵怒懟大儒,雖然嚴儒的的確確有些做得不對,太過于嚴法了,可問題是你一個晚輩怒懟長輩,這是對還是錯? 站在許清宵角度,是錯的。 可站在嚴磊的角度上來看,這件事情他沒有什么問題。 因為沒有任何明文規定說了,他不能這樣做。 而許清宵又在一步一步挑戰大魏文宮,建立心學,創建新的學派。 雖然到現在心學都一般般,可問題是,大家都推崇朱圣,你不但不推崇朱圣,不加入我們,而且還搞一個新的東西來? 你也不看看你是什么貨色? 從這一刻開始,許清宵在天下讀書人心中就已經有些印象差了。 結果許清宵更是把持朝政,文宮出招,許清宵不但完美化解,而且每一次都讓文宮吃癟。 天下讀書人能舒服嗎? 再加上先天第一印象的不爽,那么他們對許清宵就越來越不爽。 所以文宮讓他們去針對許清宵,他們立刻答應。 這叫做什么?這叫做鏟除異己。 當然也有大儒沒有參與進來,但他們不參與進來,并非是說就認可許清宵,而是沒有侵犯到自己的利益。 甚至說,這些大儒已經沒有什么利益可言了,要么就是想安安穩穩度過余生,要么就是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抱負。 而這種人,往往在文宮當中,屬于名聲大,但沒有任何實權的。 是文宮拿出去宣傳的存在,可文宮如何發展,怎樣發展,這些大儒說不上話來,最多可以提點意見,可最終的權力,還是在那幫人手中。 書房內。 許清宵望著油燈燭火,這些道理他逐漸明白了。 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可實際上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利益決定一切,屁股決定腦袋。 而且任何勢力做到這個程度,都會這樣發展。 把文宮當做一個產業來看,很多事情一下子就明朗起來了。 文宮越來越好,地位越來越高,那么加入文宮勢力的朱圣一脈,自然地位也越來越高。 某某國掌控軍權,國君強勢無比,不尊儒生是吧? 我打不過你,可文宮一張旨意下來,天下朱圣一脈的讀書人,罵不死你。 天下讀書人,九成是朱圣一脈的,剩下的一成,完完全全屬于那種理想派,不愿意參與任何爭斗的存在。 所以,文宮就代表天下讀書人。 確定了自己的陣營,確定了自己的方向,那么所有事情就簡單多了。 明確目的,圍繞利益,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一時之間。 一道嘆息之聲響起了。 這一次科舉,許清宵也算是明白陛下的意思了。 她并非是讓自己掌控科舉,而是讓自己明白,現在文宮到底是什么情況,天下讀書人又是什么情況。 這些東西說給自己聽,自己只怕不會相信,但當自己主審科舉之后,很多道理自己都會明白。 望著外面的夜色。 許清宵推開房門,獨自一人靜一靜。 月光之下。 許清宵莫名覺得有些可笑。 天下的儒者! 竟是這般模樣,說到底都是一群凡人罷了。 無非是受到天恩眷顧罷了。 朱圣一脈能形成如此規模,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儒道獨一無二的眷顧,成為讀書人,增加天地之間的陽力。 恰好出現了一位朱圣,成為了拉攏天下讀書人的金字招牌,只怕朱圣本人也想不到,自己死后五百年,會變成這種模樣。 人和,朱圣一脈都是一等一的人精啊,看似簡單的手段,卻完美執行。 當然這也離不開必然的自然規律。 就好像王朝一樣,一旦建立王朝,再沒有天災人禍,也沒有外敵的情況下,將會迅速擴張,然而就一定會衍生出貪官和清官。 這是必不可少的。 但有一點,許清宵格外的清楚。 天地之間,萬物皆然遵循自然規律,陰盛陽衰,陽盛陰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