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影片開頭,主人公吳邪,一個“具有落魄藝術(shù)家氣質(zhì)”的孤獨年輕人,正對著警察自述。 這部電影,所有角色都使用真名,拍攝場地選在林動、魏秋華、米樰、陳龍的家里,連影片中的酒吧和片頭的咖啡廳也是何左之旗下的產(chǎn)業(yè),羅峰在拍攝場地上基本沒花錢。 這部電影的配樂在98年不出彩,但不是說這些配樂不好,而是諾蘭使用了拿來主義。 那時的諾蘭哪有錢搞原創(chuàng)配樂,這種電影只要不在影院上映就不算侵權(quán),后來上映時發(fā)行公司已經(jīng)取得了配樂的使用權(quán)。 這些98年的配樂領(lǐng)先了二十年,影片開頭那段電子合成的混音,從電影一開始就帶給人一種喘不上氣的壓迫感。 電子音樂很早就誕生了,但直到60年代,隨著電腦性能的提升,電子音樂才開始加速發(fā)展,70年代后終于形成“流行電子音樂”、“電子搖滾”這樣的新流派。 這股新潮流傳到亞洲肯定要晚幾年,霓虹也是在75年左右,才開始出現(xiàn)品質(zhì)不錯的電子類音樂。 這段配樂誕生于電子合成音樂大行其道的90年代,拿到70年代自然不同凡響,就算放到歐美樂壇,也屬于大師級的作品了。 黃霑第一時間看向不遠(yuǎn)處的吳邪,現(xiàn)在誰不知道這位天才音樂人,幾乎包辦了蕭炎和羅峰所有作品的配樂工作,這段混音足以證明他不是浪得虛名,果然擔(dān)當(dāng)?shù)闷稹疤觳拧倍帧? 這段刺激高昂的電子音樂起到了提神醒腦的作用,迅速讓戲院里的人把注意力放到了電影上。 電影正式開場是吳邪的自述,神色頹廢的他依然有著完美的顏值,一出場就讓女性觀眾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方夢華早就看吳邪流口水了,一開始她覺得蕭炎是她的菜,但見到吳邪以后,方夢華覺得這個美得像女人的音樂天才,似乎更符合自己的胃口。 楚原和王天淋的注意力則放在了開場后的快速剪輯,以及精妙的跟隨鏡頭上。 這種快速的剪輯在全世界都極為罕見,一個鏡頭在兩三秒內(nèi)就快速切換,他們沒想過電影還可以這么剪。 但是這樣的工作量,怎么才能做到如絲滑般流暢? 香港導(dǎo)演從沒想過這種快速剪輯,因為傳統(tǒng)手工操作的剪輯膠片方法,如果頻繁采用這種快速轉(zhuǎn)換的鏡頭,那將是一個難以想象的工作量,尤其對于以“快”著稱的香港電影,這是不可能允許的剪輯方法。 但這種剪輯出來的效果非常好,哪怕沒有搞笑、打斗、沖突,只是一些看似無意義的片段和旁白,但依靠這種凌厲的畫面切換,配以激烈的配樂,竟然能營造出十足的緊迫感,讓人沒有昏昏欲睡的感覺。 這里不得表揚黃岳泰運用鏡頭的天賦,他那搖晃但并不讓人感到眩暈的移動攝影和飄忽的運鏡,在開頭幾分鐘與羅峰這種碎片化的快速剪輯相得益彰,再加上吳邪短促有力的音效配合,這段互相跟隨的劇情帶給了觀眾強(qiáng)烈的視覺沖擊力。 黃岳泰在變焦鏡頭的運用上也是一大特點,他總能及時捕捉到演員精準(zhǔn)的反應(yīng)鏡頭,兩位演員精湛的演技加上精致的面容,又可以再給影片的觀賞度加上一分。 剪輯、攝影、配樂所形成的化學(xué)反應(yīng),使得這段兩分鐘的開場劇情,拍出來的效果遠(yuǎn)比諾蘭的原版更有感覺,將之稱為影史最佳開場之一也不為過。 但是很快,觀眾就開始懵逼了。 吳邪突然換了一身造型和服裝,他們弄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 剛才明明還是很落魄的樣子,怎么突然就一鍵換裝了? “吳邪變帥了?” “他剛才不是跟隨羅峰嗎?怎么又跟蹤起鄭裕嶺了?” “他含著個安全保護(hù)套干嘛?” “那TM是手套!” “他臉上怎么有淤青?” 觀眾表示看不明白了,開頭幾分鐘明明很帶感,但沒一會就開始暈頭轉(zhuǎn)向,毫無征兆的轉(zhuǎn)場讓他們不知所措。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