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對大事情,他不放手,小事情,當然要完全放手,要不然,他肯定會累死的。
帝國說起來是皇帝的,其實更是各位臣民的,皇帝富有四海,但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還是與臣民共享。
他不知道的是,平江府開始流傳吳王的傳說。
這個傳說是從那個飯館開始流傳的。
話說張士誠失蹤之后,他手下的那些人群龍無首,開始分裂,有主張投降朱元璋的,也有主張投降北元的,還有主張自立的,那真的是非常熱鬧。
更是派人秘密大規模的尋找張士誠。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好事不出門,不好的事情,一定傳千里,萬里。
說書先生找到了那個飯館,然后聽說了一手素材之后,就可以創作。
雖然平江府的老百姓對于張士誠大部分人還是擁護的,畢竟張士誠雖然附庸風雅,歌舞升平,但是平江府物產豐富,對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還是沒有多少影響的。
老百姓就是這樣的善良,只要不打擾他們的官,就是好官,就可以流芳百世。
但是說書人卻是張士誠的死對頭朱元璋那邊的人。
這件事不是朱元璋授意的,但是卻是他默許的,要不然,沒有人能找到那個小飯館。
什么事情一經說書先生一潤色,一切都不一樣了。
只聽說書先生說道,「這一日,吳王化妝成一個商人,來到平江府地界,一抬頭看到了一家面館,這家面館不怕酒香巷子深,老板娘更是美貌異常,無巧不成書,什么事情都是說不出的輪回運轉,吳王剛進面館,那那販食鹽的張士誠也來到了面館,古話說,王不見王,因此張士誠注定要落入吳王朱元璋之手,且聽我給你細細道來……」
手下人把說書人的話本給朱元璋抄寫了一份,對于說書人的睿智,語言的風趣,朱元璋是贊不絕口,他覺得有空要學習說書人的語言,用于寫,一定會萬人空巷的。
對于說書人的吹捧,朱元璋并沒有放在心里,他現在要搞清楚的是他是如何穿越回來的,這是他必須要搞清楚的事情,這關系到以后他的一系列決策。
對于自己的能量與作用,朱元璋非常清楚,自己能改變的人,不多。
自己以后也不想,也不會用屠刀讓人屈服,那是無能的表現。
殺戮是野獸的本性,文明的人是不屑用這樣低級的手段的。
生命是寶貴的,人即使犯了一點錯誤,自由刑罰或者讓其戴罪立功就可以了。
這一點指導思想,朱元璋隨后會讓人貫徹到即將制定的大明律之中。
朱元璋自我夸獎自己,華夏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