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335【揚州不再有十日】-《朕》


    第(1/3)頁

    明代的南京城非常大,外城墻把整個紫金山都框進去。觀音門、麒麟門、上坊門……這些都是外城的城門,在后世只留下一個地名。

    如果以外城墻而論,南京城內有大片農田和山地。

    那么,該不該保留這些城內耕地,該不該把耕地分給附近的農民。或者說,這些被外城囊括進來的百姓,究竟算城市居民還是農民?

    在各地抗洪救災期間,南京的上元知縣和江寧知縣,帶著諸多疑惑前來找到趙瀚。

    趙瀚召集都督府官員反復商討,決定先按農民來算,該分田的依舊分田——事實上已經分出去了。

    等到城市人口繼續擴增,必然要逐漸侵占土地。到時候,再把土地上的人口,遷徙到北方去分田便是,愿意留下來的直接轉為市民。

    “城內還有一些游民,缺乏穩定的營生,”趙瀚吩咐說,“貼告示招募一千人做工,愿者自來,付給工錢,先把南京皇城的廢墟清理出來。等洪水退去,再招募工匠和雜工,慢慢修復南京皇城。”

    兩位知縣,自領命離開。

    龐春來問道:“都督打算定都南京?”

    “確有此意,讓北京先緩緩吧。”趙瀚嘆息道。

    北京人口,也是有上百萬。

    在明代中期,周邊植被就被砍光了。弘治、正德朝之時,居民的生活用柴,全都得依靠西山煤炭,皇帝整天被挖祖墳(皇陵龍脈),也只能睜只眼閉只眼。

    那邊的生態環境極為脆弱,每年要刮好幾次沙塵暴。

    漕運更不用說了,浪費人力物力。

    別扯什么漕糧走海路,朱元璋最初也用海船運兵糧,朱棣也用海船從朝鮮運馬。遭遇幾次海難,整個船隊傾覆,之后再也不提這種事情。

    趙瀚自己或許能堅持海運,但誰知子孫后代是什么玩意兒?被利益相關的大臣一忽悠,估計又要走大運河。

    朱棣定都北京,是為了對付蒙古。

    隨著槍炮不斷發展,今后可能還會建鐵路,蒙古草原已經不構成太大威脅。那還去北京吃沙塵暴干嘛?

    留兩百年時間,給北京周邊恢復生態,讓那里的百姓日子過好些。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北京經過戰亂饑荒之后,人口恐怕剩不下多少。趙瀚如果定都北京,又得跟朱棣一樣,強行遷徙富戶和百姓充實北京城。

    瞎折騰!

    “定都南京也好,”李邦華仔細思索后說,“不過得遠征草原,在河套牢牢扎根。”

    除了河套,還有松遼盆地,這兩塊區域都可以種田,在明代就已經屬于半耕半牧狀態。只要掌控這兩個地方,草原和東北都不在話下,只不過在鐵路出現以前,糧食運進去成本較高,至少得苦心經營三十年才能安穩。

    趙瀚反復看著地圖:“洪水攔著不讓過江,咱們出兵江淮,至少得六月份。到那個時候,張獻忠可能已經打下鄖陽。我軍北上江淮,李自成北上山西,張獻忠沒有別的選擇,估計要去西進四川。據聞,四川遍地起義,張獻忠估計很好打進去。”

    “八賊還算不錯,這一年來,一直在湖北推行善政,讓他拿下四川也不是件壞事。”李邦華說道。

    張獻忠不再跑去染指桐城,首席軍師就不會是汪兆齡,也就沒人忽悠張獻忠在四川濫殺了。

    如今,張獻忠自封“定國大將軍”,其軍師排名依次為:廖志芳、徐以顯、潘獨鰲。

    特別是廖志芳和徐以顯,一個隨身攜帶《大同集》,一個常年自詡諸葛亮,他們都在勸諫張獻忠施行善政。

    于是張獻忠開始搞朱元璋那套,將大量沒有戰斗力的士兵,全部扔去搞“軍屯”。又到處招攬流民,在各地進行“民屯”。同時開始訓練士卒,約束部隊軍紀,雖然軍紀還是很爛,但已經比大明官兵好得多。

    這些政策,在混亂的北方,已經算是善政。

    軍屯和民屯的百姓,雖然地位近似于農奴,但他們依舊把張獻忠奉為活菩薩。

    真的,少殺幾個人,讓百姓能安穩種地,在北方就已稱得上善政!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市| 湖州市| 青河县| 辽阳市| 肇源县| 双城市| 涞源县| 马边| 泾源县| 旺苍县| 商丘市| 巴林右旗| 万荣县| 丹寨县| 泗洪县| 太保市| 来凤县| 延庆县| 沿河| 绥棱县| 巴中市| 山阴县| 平原县| 霍州市| 商丘市| 宁明县| 哈密市| 佛坪县| 古交市| 林口县| 泰来县| 上栗县| 平乐县| 岳西县| 泰和县| 商都县| 东丽区| 中西区| 正镶白旗| 屯留县| 理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