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瓦剌人在興和所丟掉之前,是準備抵抗到底的,但是興和所一戰,阿剌知院認清了現實,借著渠家四處點火,大明視線轉移的時候,瓦剌人轉進如風跑到了東受降城。 “陛下,集寧不好守。”楊洪說了一個事實。 他指著堪輿圖說道:“陰山余脈的卓資山太重要了,一旦卓資山失守,集寧的大軍就成了甕中之鱉,他們逃跑,也是明智的選擇。” 朱祁鈺多少明白了點文皇帝的無奈,朱棣大軍出塞,敵軍壓根就不跟你打,跑的比兔子還快。 想要在瓦剌人逃跑之前占領集寧,就像在法蘭西投降前占領巴黎一樣的困難。 撤退轉進其疾如風,迂回包抄其徐如林。 朱祁鈺肯定了楊洪的想法,點頭說道:“他們依舊在試探大明軍隊的進攻意圖,他們依舊不肯放棄陰山之下的河套平原,他們依舊想要依靠城池據城而守,但是朕絕對不會讓他們得逞!” “河套不是他瓦剌人的長生天應許之地,那是漢土!一點都不能少!” “可以讓大軍全面奪取集寧、卓資山沿線,鞏固戰果之后,向河套平原推進了。”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黃河攜帶著大量泥沙從黃土高原,流向下游,而下游地區則是平坦的華北平原。 至三門峽后,落差變小,黃河流速放緩,泥沙開始沉積,加之下游兩岸長期人工筑堤束水,導致了黃河下游河床,高于兩岸地面數米,形成實質上的地上河。 什么是地上河?就是黃河的海拔,其實比開封的雙鐵塔還要高。 稍有觸怒黃河這條巨龍,黃河就會在華北平原上,神龍擺尾,造成一片黃沙泛濫的區域,被稱之為黃泛區。 卓資山是陰山的余脈,控制了卓資山口,進可入河套,退可以據險守備,以圖再進。 朱祁鈺打集寧的目的就是徹底占領河套平原,加強對河套平原的統治,瓦剌人的想法,完全是幻想。 他作為大明皇帝要定下大明軍隊的戰略決心,自然是不滿足收復云川衛、宣德衛(涼城)、卓資山、集寧。 大明需要更進一步。 楊洪點頭說道:“可以讓大明軍稍微休整一番,然后準備進軍河套地區了。” 楊洪的表情非常微妙,他年少的時候承襲了父親的開平衛百戶,鎮守在了開平衛,那時候,是永樂元年。 從永樂元年開始戍衛開平衛以來,親眼見證了大明軍隊出塞,又親眼見識到了大明棄置塞外諸衛,親眼見識到了瓦剌人侵占了河套之地,也親眼看到了土木堡之變,親眼見到了京師之戰。 現在,他又親眼看到了大明軍隊攻城略地,再次占領了集寧附近的城池。 這種感覺非常微妙,他這四十多年的戍邊,大明兜兜轉轉,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大明似乎走入了一個循環往復的死循環之中。 這次又會有怎么樣的不同嗎? 楊洪希望有點不同的事兒發生。 楊洪有些好奇的問道:“陛下為何對福祿三寶,如此的憤怒?這東西也就是商幫在折騰,而且規模并不大。” 朱祁鈺為何對福祿三寶如此的抵觸的呢? 因為他是后來人,切實的知道這東西,朝廷一旦不打擊,就會泛濫成災。 朱祁鈺坐下說道:“利一成,則青黃可分;利二成,則垂涎三尺,利五成,則火中取栗。倍利,則目無法紀,三倍利,則無法無天!” 胡濙的三倍利的三,表示多的意思。 朱祁鈺發現胡濙這個家伙,實在是太好用了,這總結很到位了。 “福祿三寶,顯然不止倍利,他們目無法紀,無法無天,此物牟利極多,商幫他們聚集在一起,目的就是逐利,一旦發現利潤豐厚,就會種的遍地就是。” 福祿三寶的潞麻、莫合煙、鶯粟花,大明顯然沒意識到這些東西泛濫成災的后果,但是朱祁鈺卻知道,這玩意兒…真的可以亡國。 他雖然天天自稱亡國之君,但是不打擊這些,怕是大明真的就亡國了。 說起亡國之君,他自然想起了老歪脖子樹上掛著的崇禎皇帝,他想到了韃清,那一桿桿的大煙槍。 老奴酋在李成梁的幫助下,不斷的擴大著自己的地盤,最后書七大恨伐明,在寧遠城碰了一鼻子的灰,最終病逝。 黃臺吉在****代善的幫助下,登上了汗位。 崇禎年間,其實后金、清廷,政權并不穩定,但黃臺吉曾經三令五申,下旨禁煙,就是莫合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