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六章 出使-《頑賊》
第(2/3)頁
黃臺吉之所以離間陳洪范,是他收到情報,陳洪范有兵,打算駐軍朝鮮,只是不知具體數額。
所謂天軍十萬、兵艦四百,黃臺吉覺得能有三五萬就頂天兒了。
崇禎也是這么想的,他真以為陳洪范有三萬兵。
因為陳洪范的沿??偙?,管的是登萊鎮和沈世魁的東江鎮,算上海外兵,朝廷尋思咋的也得有三萬人馬了。
可實際上,登萊和東江,早就都打爛了。
山東這地方,歷來是相對安全的援遼基地,海漕后勤的民兵多,能打的部隊并不多,而且還事多。
跟漕運占了邊兒,就有羅教、白蓮教的事,一鬧饑荒就有人起兵,起兵就得平叛。
這一直都是楊肇基、楊御蕃父子倆手下那點兵的活兒。
人家的精銳人馬到處平叛剿民軍,不可能把本部交給陳洪范統領。
而東江鎮,說句難聽話,沈世魁不敢回山東,陳洪范不敢上皮島。
已經是山高皇帝遠,騷擾后金不是為了皇明,而只是為了生存這么一個狀態,島上攏共就幾千兵,跟朝廷寫信要物資都得奔著兩萬人說。
畢竟說有兩萬人,朝廷也就能給送千把號人的甲械物資,就這還不給馬,不給馬咋登陸作戰嘛!
陳洪范不敢,也使喚不動人家。
他自己手里攏共三千多人,一直在山東忙著募兵,打是不敢打,降也不敢降,朝鮮不敢進,回也不敢回,整個人在遼南尬住了。
也正因如此,黃臺吉給陳洪范的信,朝中知情大臣并不慌張,只有崇禎在著急。
但邊墻截獲的第二封信,這就讓滿朝文武戰戰兢兢了。
因為這封信是寫給劉承宗的,信中提到協約攻明、等他從大明弄來糧草之類的話,令人格外驚恐。
兵部尚書張鳳翼看得明白,這跟陳洪范那封信一樣,只是離間之舉而已。
因為如果劉承宗是為了進攻大明,他是完全沒必要領軍跑到薊鎮邊外來,直接從陜西府谷渡黃河打山西就完事了。
一樣的事,王嘉胤干了那么多次,縱橫黃河兩岸,比王嘉胤強了十倍不止的劉承宗沒理由做不到。
但看明白是一回事,把這話說出來就是另一回事了。
常言道,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萬一劉承宗真使個壞心眼呢?
戶部幾個官員一看這信,直接樂了,這就是不能跟劉承宗交易的鐵證。
關鍵黃臺吉那封信里,還提到了一個對大明而言很關鍵的東西,就是他向劉承宗表示,歹青想與大明議和,只是受劉承宗蠱惑才打算攻明。
這事它其實談不上高明。
因為站在黃臺吉的立場上,雖然在遼東的兵力戰力上占得些許優勢,但那并非他的八旗真強大到天下無敵。
而是恰好趕上了大明有內因有外患、有天災有人禍的窗口,因此萬萬不敢給敵人絲毫喘息之機,只能以疾風驟雨般的攻勢,哪怕拼盡野人女真最后一滴血,也必須持續地擴大優勢。
稍有懈怠,八旗便萬劫不復。
他根本不可能和大明議和。
但是偏偏,議和,是大明君臣心照不宣卻人人都愿意相信的事。
大明即將被自己壓垮,它太需要喘口氣了。
以至于黃臺吉對大明言必稱和,卻攻伐不停,還天天責怪大明議和不真誠。
就這么簡單的招數,卻讓大明三番五次地上當,次次在開戰前夕被分化。
這次也不例外,有些朝臣是真信了黃臺吉打算議和,更多人則懷著自己的小心思,在站位上支持議和。
但崇禎還是不信黃臺吉真打算議和。
或者說他不是信不信的事,而是根本不想信,也拒絕分析。
他出了名的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說什么,他只在意劉承宗從薊鎮邊外南下的可能性。
兵部尚書張鳳翼在這時候給崇禎打了一劑強心針,非常堅定地告訴崇禎,劉承宗到薊鎮邊外,不可能是為了打大明。
因為潼關、武關在手,從關中發兵湖廣、河南,遠比繞道薊鎮攻打京畿收益大得多。
更何況,即使不從潼關發兵,就要跨過黃河打山西,那從宣府邊外直接南下,也比攻打京畿強得多。
畢竟京畿這條路沒有補給線,不論怎么看都是兵行險著。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德县|
阜城县|
河曲县|
新巴尔虎右旗|
苍梧县|
泰州市|
凌源市|
五家渠市|
孝感市|
应用必备|
蓬安县|
无为县|
聂拉木县|
兴业县|
宜兰市|
凤台县|
萍乡市|
镇巴县|
温州市|
钟山县|
祁阳县|
德令哈市|
抚宁县|
吉林市|
安乡县|
麻城市|
虞城县|
许昌县|
东源县|
宁乡县|
新田县|
银川市|
德江县|
长顺县|
共和县|
镇雄县|
新安县|
汪清县|
山东|
聂拉木县|
临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