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今世在方杰這只蝴蝶的影響下,純電動力新能源汽車的上市時間,比前世晚了3年多時間,但相關技術,卻比前世同期領先了五年時間,甚至不止。 比如在續航里程上,沸騰汽車6.0一上來就直接達到了400公里,達到了前世2018年同期水平,很大程度緩解了車主們對新能源汽車的續航焦慮。 新能源汽車最核心部件或者說核心技術,其實就是動力電池,也是其最貴的部件,制造成本差不多等于整車其他部件加起來的總造價。 沸騰汽車6.0目前所使用的動力電池,有兩種,或者說兩個不同的研發方向,分別是三元鋰電池和碳酸鐵鋰電池。 之所以這么做,當然是方杰先知先覺堅持的結果。 三元鋰電池和碳酸鐵鋰電池各有優缺點,三元鋰電池的安全性相對較高,未來性能提升的研發空間更大,也相對耐低溫,適合北方環境天氣,但成本較高,電壓低,充電速度相對較慢。 碳酸鐵鋰電池的優缺點則差不多是反過來的,且能量密度有較大的差距,同樣的續航里程需要更多的電池包,也就是會增加重量,提高功耗和成本。 所以嚴格來說兩者成本差不多,只是銷售到天氣相對寒冷的北方市場的沸騰汽車,用的是三元鋰電池,而南方則用的是碳酸鐵鋰電池。 但不論是三元鋰電池還是碳酸鐵鋰電池,在方杰的新能源汽車計劃中,也都只是過度替代品,沸騰汽車聯合比亞迪電池,還在秘密研發更先進的石墨烯電池技術,相當于是在三個研發方向上齊頭并進,三條腿走路。 石墨烯電池的優勢是續航能力強,輕便,充電速度極快,充電不到1 分鐘就能滿電滿續航,且散熱性好,穩定性和安全性更高,電池使用壽命更長,缺點就是成本高得離譜。 不過,如果方杰現在就讓沸騰汽車給自己造一輛石墨烯電池為動力電池的座駕,自然還是沒問題的,不就是差不多2000RMB/克的電池成本么,沒啥,砸幾個億下去就有了。 當然,方杰對座駕的態度一向都是實用主義,花幾個億砸個大玩具出來裝逼這事,他可沒興趣,何況他現在很窮,也舍不得這么任性。 “窮”這個字,用在方杰的身上,在別人看來簡直就是矯情,但事實確實如此。 自打決定產業布局重點從虛擬經濟轉向實體經濟,方杰這三年來手中就從來沒闊綽過,目前沸騰集團旗下幾個實體產業,賬面上全都是保本或虧損的,根本就沒帶來什么利潤。 比如沸騰超算,基礎投資就砸入了數百億重金,一直入不敷出不說,還欠了銀行一大筆貸款。 再就是光伏產業沸騰能源,也只是起死回生不久,剛剛站穩腳跟,雖然沒虧,但也沒賺,而且這是因為有國家補貼在撐著,否則其實也是處在虧損狀態。 沸騰汽車也沒掙錢,因為其采用的是租售模式,成本回收時間拉的很長,至少要5年時間,否則也不會一直限量生產。 而且方杰偏偏要搞三條腿走路,三種動力電池的研發工作同時進行,沸騰汽車在科研上燒的錢就是正常的三倍,此前這些年回收的資金,又全都投了進去,一分不剩。 沸騰科技相對好一點,小靈通、華為手機、沸騰云電腦等各類電子產品銷量還不錯,每年能給沸騰科技帶來上百億利潤,但這些錢還沒捂熱,同樣也全部砸到了科技研發上。 尤其是沸騰科技自建立以來的核心項目,重中之重的諸多芯片研發項目,全都是吞金獸,別說從沸騰科技提款了,方杰恨不得繼續砸錢進去,進一步加速這方面的科研進度。 若不是如此,超算中心里的那些芯片也不可能全部由國產芯片替代,且一直在不斷地升級換代,降低功耗成本。 而且要知道,一輛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里面的其他元件不提,光是各種芯片,數量就高達2000多枚,沒有沸騰科技的芯片產能和芯片技術支撐,哪怕動力電池技術成熟,沸騰汽車6.0也不可能這么快以較低的生產成本面世。 所以科研雖然燒錢,但卻是產業發展的根本,這一塊不光不能省,還得進一步加大投入。 目前國內最先進的芯片工藝已經可以做到28nm,只比時下國際頂尖的英特爾22nm芯片工藝略遜一籌,若是前世,這方面國內還是空白,這便是方杰這些年不計成本地投入帶來的最大回報。 相信再這么頭鐵地堅持砸錢下去的話,5年后,國內半導體產業和技術這一塊不說領先全球,至少能達到同步領先水平,再也不會像前世那樣一直被卡脖子。 正是因為實體產業耗資巨大,科研投入也居高不下,方杰每年還得從很賺錢的游戲、文娛、電子商務等虛擬經濟產業抽調資金貼補救濟,這手中自然就沒多少閑錢。 但話又說回來,若論紙面上的資產,2013年最新出爐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方杰以1730億美元的財富值,榮登全球首富! 排名第二的比爾蓋茨,財富值僅為870億美元,第一名與第二名的財富差距高達兩倍有余。 之所以出現如此詭異的情況,主要是去年《方舟》在國際資本的拱火下,月活躍玩家數量又翻了一倍,而方舟國際旗下諸多子公司,在這些國際資本的操作下,也紛紛借機在納斯達克上市,在二級市場狠狠地炒作了一番。 其次是沸騰集團旗下,除沸騰游戲以外的子公司,如沸騰數碼、沸騰出行、沸騰能源、沸騰娛樂、沸騰網吧等諸多子公司,在2011-2013年期間,也如下餃子似地完成了IPO計劃。 當老板當到方杰這份上,很多事情已經不需要自己親力親為,甚至問都懶得問,這些子公司的上市過程,他除了在相關法律文件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基本上就沒露面,都是各公司核心管理層自己搗鼓推動的。 旗下這么多公司接連上市,而方杰又是這些公司的大股東甚至絕對控股人,這紙面上的身價自然就暴漲上去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