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恩與威-《宣德大帝》
第(2/3)頁
“諸位請放心,哪家若是生活困難可以到軍器局賬房支借錢糧。所借錢糧不收利息,每人限借一石,從下月的薪俸中扣除。諸位覺得如何?”
“太孫殿下仁慈!我等愿聽太孫殿下差遣。”
“下面本宮先說一下以后軍器局的薪俸安排,大家可要聽仔細了,這些話事關(guān)各位的切身利益,”
朱瞻基停頓了一下,看了看匠人們的反應(yīng),匠人們明顯的眼睛亮了起來。有些心不在焉之人也支棱起了耳朵。
“首先軍器局從今日起,只要在軍器局干滿一個月就能領(lǐng)到一石糙米,這是基礎(chǔ)月俸。
另外從今天開始,所有工種都實行計件工資,每做好一件產(chǎn)品就能多拿一份錢糧,做的越多就拿的越多。
不過有一條你們給本宮記住,質(zhì)量必須要保證,每個工匠所制產(chǎn)品都必須刻上工匠的名字,編號。
從今天開始,軍器局將陸續(xù)為所有人編制工號,每人一號,若是追查到誰的頭上以次充好,本宮不介意砍幾顆腦袋掛在旗桿上示眾。”
朱瞻基森嚴的語氣讓工匠們明白,幼龍也是龍,若是震怒也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承受的。
眾匠人皆是凜然稱是,沒有人敢做以身試法之事。
對于工匠以及生產(chǎn)的管理,朱瞻基打算借鑒后世的流水線模式,將產(chǎn)品拆分成不同的工序,每個工匠只負責一道工序,將這一道工序做精。
不同人分工生產(chǎn),所產(chǎn)工件就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誤差,這就需要統(tǒng)一度量衡。
這個時代的工匠,每人手中的尺子都會有或大或小的偏差,其他量具也是一樣。
朱瞻基首先集中工匠打制新的統(tǒng)一制式的度量衡,做到每人手中使用的度量衡保證一致。
再對工件的誤差值進行嚴格的把控,生產(chǎn)出的工件就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通用。
這個時代的產(chǎn)品精度要求并沒有很高,只要達到正負十絲的公差范圍之內(nèi),就完全是合格的工件。
朱瞻基在軍器局一直忙碌到天黑,工匠們都已經(jīng)下工回家了,才帶著范安等一眾隨從返回東宮。
老爹朱高熾已經(jīng)在東宮等候多時,朱瞻基現(xiàn)在有些不愿意面對太子老爹,他根本看不透老爹在想什么。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虞市|
安徽省|
基隆市|
中牟县|
广东省|
安阳县|
平乐县|
梅州市|
石城县|
讷河市|
环江|
读书|
广安市|
韶山市|
洮南市|
长武县|
泽普县|
建阳市|
金川县|
花莲市|
安达市|
云龙县|
前郭尔|
宿迁市|
宁河县|
方城县|
正安县|
丰原市|
长春市|
古蔺县|
志丹县|
余江县|
都昌县|
宁乡县|
陇川县|
凤翔县|
柯坪县|
突泉县|
二连浩特市|
长子县|
梨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