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皇帝金口玉言出聲,口含天憲一言九鼎,給他們背書。 能連過三關在第一次殿試之中露面者,又豈能有庸庸碌碌之輩,稱一聲人中龍鳳都絲毫不為過也。 是以,在這士子面露感激,對著內殿聲音來源遙遙躬身一禮,緊接著坐下答題后。 眾多參考士子心中,也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圣心難測,誰也不曉得陛下出的題目,到底標準答案為何。 但運用自己畢生所學,去結合近些日子的狀況,給這位陛下寫出一份答卷,應不算難! 至于是否可以超過與自己共同競爭的一百二十九人... 那就各憑本事吧。 隨著心神寧靜之后,諸多學子深吸一口氣,迅速便進入到了狀態之中。 毛筆磨砂著硯臺,與紙張劃過的‘沙沙’聲,不絕于耳,放眼望去殿試四方一百三十名學子,沒有一個是坐以待斃的。 他們都飛速運轉著腦子,將此生最好的狀態呈現于此,就是為了圓滿的答出這三道考題,給當今陛下遞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至于剩下的,便盡人事,聽天命罷。 但既然是考試,無論是何種考題,參與考試之人,就都會有胸有成竹和心有忐忑之分。 隨著時間流淌,有一部分心中思緒紛雜、不斷揣摩著洛離喜好與意思的學子,廢稿寫了一頁又一頁,卻始終不敢敲定自己最終的答案。 即使洛離僅僅提出了三題,但其中答案可謂是籠統至極,根本就沒有什么確切答案。 所以有些學子抓耳撓腮,面色陰沉不語,就是想要思考到洛離的寓意所在,從而得取高分,一舉拔得頭籌。 但很可惜,他們完全會錯了意。 若僅憑出題者心中的答案,去做出一份制試試卷,那與全憑心中所想而作答出的試卷,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充滿了工匠之氣,看不出作答之人的胸襟與氣魄。 而后者則能叫人見到靈氣與雄心,可以根據文章便知其人也。 這,也就是為什么洛離,會去敲定第一題與第三題的原因所在。 第二題有關于草原,是想要篩選出能對整體大局,以及策略有所見解的棟梁之才,用以國用。 此題目也是洛離和諸多重臣商議之后,共同敲定的殿試考題,尚且還算是中規中矩。 但另外兩題則不然。 考卷首題,是洛離想要去看看,這些學子們會如何評價和分析自己,這也是最方便最快捷,便能叫洛離認識到這些士子特長的方式。 在他前世之中,這種開門見山的方式已是司空見慣,但在大夏朝里,卻還是頭一遭,因此也難怪這些士子會有些發懵。 至于末題,與第一題其實同理。 如果說首題,是洛離想要去了解這些殿試士子的話。 那么末題,就是洛離想要看看,這些士子們到底是如何去看待自己的。 他想要看看,這批士子之中到底能否有人可以拋去地位之別,以客觀的視角去解析自己對于大夏,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無論功過,只要敢言,便都是加分之項。 起碼只要不是歌功頌德、華而不實的文章,在他這里便都能入眼。 文華殿,后殿之中。 洛離用著神念感知,看著一炷香過,已是神色各異,用著獨屬于自己的見解,去作答這份試卷的一眾學子,終是滿意的點了點頭: “看來正如宰相和左祭酒所言,這次殿試第一批的科考士子們,果然都不是普通之輩。” “好好培養,就算是殿試落選,在未來也未嘗不能大放異彩。” 洛離端坐于首位,神念分布在前殿四方,一邊監察著異動,一邊大致掃了一眼那些未完成正在作答的答卷,便對著眼前的梁溫和左白鹿出聲感慨道。 整個文華殿,筆鋒不停之人,幾乎每個人都沒有那種愚蠢之輩。 除去極個別外,大部分人所作之答,都有可圈可點之處,足以叫洛離眼前一亮。 其中還有極個別的答卷,則更是脫穎而出,而且這些杰出答卷里,竟還有一個令洛離極為眼熟之人。 原本的雁門郡守,在家國危難之際仍未曾棄城而逃的書生儒將,陳朝年! 日理萬機,又兼征伐草原,因此在最開始封賞過后,洛離便再也沒有見過這位往日里,自己頗為賞識的陳氏英杰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