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視察完偏倚處,陳洛回到了安國公府。 眼下還要等王子安那邊的消息,閑著也是閑著,還是繼續更新吧。 陳洛信步走到書房,鋪開了紙張,繼續開始西游記的更新工作。 上一次寫到了“真假美猴王”中唐僧二次驅逐孫悟空,接下來,就是真正的劫難到來了。 陳洛下筆寫道 “第五十七回:真行者珞珈山訴苦,假猴王水簾洞謄。” “第五十八回: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 在前世,關于真假美猴王有一個陰謀論的說法,那就是在真假美猴王中,真正的孫悟空被打死,后面出現的孫悟空其實是六耳獼猴。 對于這個說法,陳洛覺得有些太過博人眼球了,當做笑話聽聽就好。說一個實際的問題,如果如來最后默許六耳獼猴打死孫悟空,頂替孫悟空取經的身份,那何必煞費苦心安排觀音一路點化孫悟空? 要知道,唐僧后來自述取經一共走了十四年,此時距離唐僧啟程取經大約也就七八年的功夫,按西游記書中的時間邏輯,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也就是天上七八天的功夫,就能培養出孫悟空的替代者? 那顯然不可能。 另一個疑點就是,孫悟空當年被天庭捉拿的時候,玉帝用盡了各種方法都沒辦法殺死孫悟空,最后只能送去太上老君處煉化。到后來大鬧天宮,請來如來,如來也只是化出五指山鎮壓孫悟空。 就這么輕而易舉地被六耳獼猴給打死?有些說不通的。 相比這個陰謀論,另一種說法倒更讓人信服。 那就是所謂真假美猴王,其實是孫悟空一手導演策劃的,而中途他去尋找分辨真假的人其實都對孫悟空的計劃心知肚明,只是不拆穿罷了。 最后鬧到了如來的面前,如來佛給了孫悟空一個“功德圓滿時,汝亦坐蓮臺”的承諾,才將孫悟空安撫下來,又編出了“混世四猴”的典故,替孫悟空將這一事給遮掩了過去。 這個說法里,解決了一個真假孫悟空情節中很大的bug。 那就是,孫悟空可以分辨不出真假,六耳獼猴甚至能以假亂真,但是有幾件東西卻是天下獨一份。 首先,孫悟空手中的如意金箍棒,當年的定海神針! 你可以不認識,但是定海的功能總不能是假的。想要分辨,只要將兵器扔到四海,讓四海龍王辨認一下即可。 其次,是觀世音菩薩送給孫悟空的三根救命毫毛。 真假孫悟空事件出現后,第一個尋找辨認的神仙就是觀世音,觀世音可以看不出來孫悟空和六耳獼猴,但是自己的寶物凈瓶楊柳化作的三根救命毫毛總能認出來吧? 但是觀世音說認不出來。 最后,如來佛親自賜下的緊箍圈! 唐僧念起緊箍咒,真假美猴王都說頭疼,但是如來作為生產廠家,沒道理辨認不出自己制作的限制級寶物啊。 但是直到最后,如來對于這三件只有孫悟空才有的寶物提都沒提,只是說穿了假悟空的來歷,這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換一個角度,代入如來的身份,會怎么看待這次事件呢? 事情的緣起很簡單,就是唐玄奘驅逐孫悟空,主動破壞了取經隊伍的穩定;但是孫悟空為什么會引來唐玄奘的驅逐?是因為打死了幾名草寇。 這里面就要抓一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了。 主要矛盾,是唐僧要取經和沒了孫悟空就不能取經的矛盾。 次要矛盾,才是唐僧心中的佛理與孫悟空殺人行為的矛盾。 孫悟空做錯了嗎?當然做錯了。但是唐玄奘的處理就將這個小矛盾提升到了大矛盾的范疇了。 這么上升的一個動作,瞬間就有理變沒理了。 所以,在這件事上,如來的處理方式,必須站在孫悟空這一邊。 而孫悟空呢?相比白骨精事件第一次被驅逐時的凄凄慘慘戚戚,這一次走的是“惱惱悶悶”,更直呼“這和尚負了我” 為什么? 因為白骨精那陣子,孫悟空還是屬于刑滿釋放人員,對自己的未來還充滿了擔憂,擔心有朝一日又有一座山從天而降,落在了自己身上。 所以一路上對妖精那是言辭無比犀利,下手無比溫柔,但凡有后臺的,能饒一命就饒一命。 比如奎木狼。 那可是孫悟空大戰天宮時被嚇破膽子,逃亡凡間的天將,孫悟空在見識對方的手段后,第一反應就是上天庭找人查花名冊。 沒辦法,孫悟空明白,他不動手,就可以追究對方的責任;他一旦動手,沒有自衛,只算互毆,甚至反告他防衛過當都有可能。 當陳浩南在九龍開起冰室,誰又記得當年他可是銅鑼灣的話事人呢? 唉,飛沙風中轉,古惑仔也會老嘛! 及至后來,孫悟空好幾次遇險,這位奎木狼倒也算一馬當先,出手幫助孫悟空。 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 扯遠了,說回真假美猴王的劇情。 這一次唐玄奘再次驅逐孫悟空,情況和當初就不一樣了。 經過了七八年的跋涉,孫悟空也認識到自己在這支取經隊伍中的重要性,以及白龍馬、豬八戒和沙和尚各自的能力與職責。 取經隊伍的組成,不是唐玄奘決定的,同樣,取經隊伍的解散,也不是唐玄奘能決定的。 所以,孫悟空去找了直管領導觀世音。 孫悟空見了觀世音,三兩句后就說出了自己的冤屈。那觀音自然先是站在唐僧的角度,說是孫悟空的錯,不該打死草寇。孫悟空一聽就更惱了,直接亮出了自己的底牌:縱是弟子不善,也當將功折罪,不該這般逐我。萬望菩薩舍大慈悲,將松箍兒咒念念,褪下金箍,交還與你,放我仍往水簾洞逃生去罷! 意思很簡單:這經,老子不取了。 觀世音的回復也很有意思:緊箍兒咒,本是如來傳我的。當年差我上東土尋取經人,賜我三件寶貝,乃是錦襕袈裟、九環錫杖、金緊禁三個箍兒,秘授與咒語三篇,卻無甚么松箍兒咒。 觀世音菩薩的第一反應不是如同上次一般,勸阻或者安撫孫悟空,讓他打消了這個想法,而是直接踢了一腳皮球,言下之意是:不是我不愿意放你,是這咒語我也不會,你要找,就找如來去! 這句話里,有兩層意思,一層是“你去找如來說吧”;另一層就是“你敢去找如來說嗎?” 覺得委屈?去找領導投訴啊,這事我很難辦。 接下來的對話就更有意思了 行者道:“既如此,我告辭菩薩去也。” 菩薩道:“你辭我往那里去?” 行者道:“我上西天,拜告如來,求念松箍兒咒去也。” 菩薩道:“你且住,我與你看看祥晦如何。” 這幾句話,意思就翻轉了好幾遍。 孫悟空說:難辦啊?難辦那別辦了,我找能辦的人去。 菩薩問:你去哪?你真要去找如來說這事? 孫悟空說:對啊,去就去,誰怕誰? 菩薩說:冷靜一點,我再給你想想辦法。 隨后,就是:好菩薩,端坐蓮臺,運心三界,慧眼遙觀,遍周宇宙,霎時間開口道:“悟空,你那師父頃刻之際,就有傷身之難,不久便來尋你。你只在此處,待我與唐僧說,教他還同你去取經,了成正果。” 意思很簡單,這點小事,就不要麻煩如來了。過段時間,唐僧遭難,自然就會知道你的重要性,我到時候再說句公道話,這個事情就這么抹過去了。 隨后,就發生了六耳獼猴打暈唐三藏,搶走包袱牒的事情。 真假美猴王的劇情也就此展開。 陳洛拿著筆,腦中仔細過了一遍西游記的原著。 其實如果刨除陰謀論的假設,原著中的說明很清晰,那就是所謂的六耳獼猴,無非是孫悟空生出的“二心”。 五十八回的題目說的很清楚: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而在原著中,二猴前往靈山時,也寫到“看那兩個行者,飛云奔霧,打上西天。有詩為證:人有二心生禍災,天涯海角致疑猜。” 而如來見到二猴前來,更是直接對周圍的菩薩說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斗而來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