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管理-《王陽明心學智慧》
第(1/3)頁
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恩威并施,敏銳地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是每個管理者必須具備的智慧。王陽明身處官場多年,深諳管理的智慧,通過選拔良將、以德服人、任賢使能、賞罰分明,帶領團隊獲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注重人才的素質
若果“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單留一片報國丹心,將茍利國家,生死以之,又何愁不能“計險厄遠近”,而“料敵制勝”乎?
王陽明十分注重人才的素質,在他看來,一個好的人才必須在功成名就時淡泊名利,在面臨危機時敢于承擔責任,盡心盡力地為團隊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秉持“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淡泊心態,就能夠正確地分析和判斷敵情,考察地形的險易并計算道路的遠近,最終獲得勝利。這其實就是在告誡領導者要注重人才的素質,要善于發現素質良好的人才并給予重用。
俗話說:“得人之道,在于識人。而識人之前,重在觀人?!庇^人重在言與行,識人重在德與能,不細觀則不能明識,不明識則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為對一個人了解得越深刻,用起來就越得當,相處起來才能減少摩擦。?然而,人們要想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看出他內在的品德修養,是一件很難的事。自古識人之難,在于知人知面不知心。雖然難,但還是要去體味,畢竟識人是與人交往的基礎。只有在對一個人的性格品質有所了解的情況下,才能決定與其相處的模式及關系的遠近。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或謀之有道,而道相同者則引為知己。而這些都需要從識人開始。??對于識人的方法,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孫子曾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意思是說,要成為一個好的將領,必須具備才智、威信、愛卒、勇敢、嚴肅五種素質。又說:“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悔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意思是說,一個將領必須避免五個危機:有勇無謀,只知硬拼,就有被殺的危險;臨陣畏懼,貪生怕死,就有被擄的危險;易怒急躁,就有被輕侮的危險;清廉自好,就有被污辱的危險;過于寬仁愛民,就有被煩擾(囿于小愛不知大愛之情)的危險。
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諸葛亮也說:“為將者必須有高尚的志守,見利不貪,見美不淫;有聰明才智,善知敵我之勢、進退之道;有優秀的道德品質,高節可以厲俗,孝悌可以揚名。而要避免八種缺點,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決;六曰荒于酒色;七曰奸詐自怯;八曰狡言無禮。”
王陽明在熟讀古人識別人才的智慧后,對人才的素質也有自己的理解。
人才必須具備的第一要素是良好的道德品質。王陽明認為,一個管理者必須竭力工作來回報上司的賞識,對下屬則應多加關愛和鼓勵,以激勵下屬更好地工作。如果做不到這兩點,而是只顧著為自己爭取更好的晉升機會和更多的利益,是無法管理好一個團隊,取得好的業績的。正如王陽明所說:“(為將者)惟以定亂安民為事,不以多獲首級為功。”
人才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王陽明看來,一個好的人才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做到臨危不驚,當機立斷,指揮若定。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必須不動心,否則就應付不了千變萬化的職場。正如王陽明所說:“用兵何術,但學問純篤,養得此心不動乃術爾。凡人智能相去不甚遠,勝負之決不待卜諸臨陣,只在此心動與不動之間。昔與寧王逆戰于湖上,時南風轉急,而命某某為火攻之具。是時前軍正挫卻,某某對立矍視,三四申告,耳如弗聞。此輩皆有大名于時者,平時智術豈有不足,臨事忙失若此,智術將何所施?”意思是說,一個將領若無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承受不了戰場瞬息萬變的形勢。他可以因敗而驚亂,因勝而狂喜。驚亂必然失措,狂喜亦致失措,在職場上也是如此。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良好心理素質,比他的學問、智謀要重要得多。
王陽明還看重人才的智慧韜略,他強調只有選取有謀有膽略的官員統領士兵,才能做好管理工作。也就是說,一個有強大的智慧韜略的人,才能與他人配合好,從而為團隊謀取更大的利益。王陽明還認為,這些智慧韜略必須經由實踐始能培養,而不由坐在書房里去玄思而得。正如王陽明所說:“必須身習其事,斯節制漸明,智慧漸周,方可信行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親自去實踐,才能找出其中的不足并加以改善,思考得更為周全,也就獲得了智慧,如此才能輕松應對一切事情,沒有人能夠不實踐而獲得智慧。
此外,王陽明不僅強調人才的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智慧素質,還強調人才的專業技能水平。畢竟,專業技能水平才是一個人成就事業的基礎素質。只有具備了以上四點素質,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
以身作則,以德服人
君子之政,不必專于法,要在宜于人;君子之教,不必泥于古,要在入于善。
在王陽明看來,立政治民,重要的是要有道德高尚的人當政,引導人們向善,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不在于制定嚴密的法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為政以德”,即把道德作為政治的主要手段,它是古代儒家政治思想的傳統。
在王陽明看來,德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法立弊生”(建立一種新法,就會帶來一些弊端),且“人存政舉”(一個掌握政權的人活著的時候,他的政治主張便能貫徹)。因此,如果一個管理者有良好的德行,就能夠引導下屬養成良好的德行。
王陽明在江西贛州剿匪推行十家牌法時就使用了“以德服人”的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得力的人,即有道德的人去推行,就只能編制張掛,雖或暫時推行,而終歸要廢弛不行。因此王陽明要求各縣務必于坊里鄉都之內,推選年高有德、眾所信服的人,重加禮貌優待,使其分頭巡訪勸諭,哪怕深山窮谷亦要深入下去,教其不能,督其不行,面命耳提,多方化導。對巡訪勸諭成績顯著者,縣令要親自至其廬舍,重加獎勵。如此,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美。否則,即令動輒加以鞭撻,也是無濟于事。正如孟子所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當然,王陽明自己也十分擅長以德服人的馭人之術。
正德初年,王陽明因犯顏直諫觸犯權貴,被貶至貴州龍場。到任不久,他捕獲了一個罪大惡極的強盜頭目。這個強盜頭目平時殺人搶劫、無惡不作,在接受審訊的時候他還擺出一副無賴的架勢。強盜知道自己犯的是死罪,便說要殺要剮悉從尊便。王陽明面對他無禮的態度并無怒氣,反而和氣地告訴他既然這樣就不用審判了,還勸強盜天太熱,可以脫去外衣!這個強盜想到脫掉外衣還可以松松綁,就脫去了外衣。王陽明又說不如把內衣也脫掉吧!強盜想了想又把內衣脫掉了。王陽明又勸他把內褲也脫掉吧,強盜著急了,他緊張起來,連聲說“不方便”。王陽明看他如此緊張,就說這個強盜還是有廉恥心和道德良知的,并非一無是處。強盜聽到王陽明這樣說,便如實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王陽明善于從德化良知的角度來解決問題。他認為,德化良知能走入民心,更好地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目的。王陽明倡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且一向注重德化的作用,他廣泛布道,接納弟子,傳播心學。每到一地,他就普及文化,興辦學校,教百姓讀書識字,宣傳國家大政方針,防止民眾違法犯罪。他希望通過這些措施上行下效,用文化和德政來教化當地百姓。
《論語·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币馑际钦f,當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會跟著行動起來;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
上梁正,下梁則不歪。管理者是下屬效仿的對象,只有自己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約束下屬。美國前副總統林伯特·漢弗萊說:“我們不應該一個人前進,而要吸引別人跟我們一起前進,這個試驗人人都必須做?!本褪钦f,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當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修養和思想影響身邊的人,凡事起好的帶頭作用,這樣才能具有凝聚力,使下屬自覺團結在自己周圍,這才是真正的“致良知”之道。
任賢使能,用人唯長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洮南市|
中西区|
北辰区|
贡嘎县|
读书|
江阴市|
阳新县|
盐亭县|
乌恰县|
淳安县|
乐清市|
台安县|
方山县|
台南县|
新竹县|
阜城县|
新平|
石阡县|
武陟县|
松阳县|
怀仁县|
黑水县|
长春市|
文山县|
句容市|
二手房|
独山县|
婺源县|
九江县|
吉木乃县|
黔南|
慈利县|
汪清县|
禹州市|
崇信县|
保靖县|
讷河市|
灯塔市|
攀枝花市|
绥化市|
绥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