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鏖戰徽州-《冷情駙馬》
第(1/3)頁
淮南徽州,是中州咽喉,江南屏障,是皇上與百官南遷必經之地,當然也是華夫人派軍阻截伏擊之所。因此從建文十一年十二月南遷開始,徽州便成為了首戰場。朝廷軍先與齊王和李泰指揮阻截的三十萬邊境軍狹路相逢,朝廷的十萬京衛營折損近半,三萬御林軍也上陣拼殺,傷亡慘重,只因有南方南寧王帶來七萬援軍襲擊了邊境軍后方,才讓朝廷軍沒有全軍覆沒于徽州。
朝廷與邊境軍首戰勝利,取得短暫平安,但局勢不容樂觀。齊王和李泰的主力仍堵截在徽州往南的毫州,并將南寧王的援軍與朝廷阻斷,而白冽領二十萬白家軍追擊已至,致使朝廷軍腹背受敵,以僅剩的八萬左右兵力對抗白冽和齊王的四十余萬大軍,雙方兵力懸殊,而且朝廷拖帶的婦孺家眷、奴婢仆從、商賈平民之類的累贅無數,突圍艱難,所以只能借據徽州地勢死守而動彈不得,這就是李墨所說的敗勢已顯,而最嚴重的不是戰爭勝敗,而是出現了瘟疫,瘟疫的結果就是大面積病亡,如果持續時間久,甚至能讓一個國家就此衰落。楚云熙此次匆忙奔赴南方,便是為此,若真是瘟疫,當然是防微杜漸最好,在還未大范圍蔓延開來時,醫治或防范控制。
徽州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帶,山多林茂,路險人稀,經濟閉塞,因自然環境造成南北語言服飾差異頗大,甚至形成另一種獨特的風俗文化。雖然并未脫離北方朝廷的統治,但南方百姓只識本地官吏府衙,除了少數經商之人,多數人可能一輩子也不出這綿延大山,自耕自樂,頗有山高皇帝遠的意味,后來朝廷在南方建筑行宮,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鼓勵南方士子入北方為官,又調官吏入南管理,甚至發生過數次衣冠南渡來縮小差異,增進發展,但收效甚微。
當初華夫人聯合邊境駐軍造反,起兵的都是西北邊境軍,南方十萬安寧軍戍邊軍仍守在南方,而朝廷南遷也是這個原因。而徽州是南方一座小城,駐扎八萬余人已是勉強,齊王和李泰的二十余萬主力便遠駐扎在偏遠些的毫州,白冽的軍隊只能在距徽州八十里處搭建行軍帳。至于離京后的楚云熙,她現在的位置便是在白冽二十萬軍的西北方向。
建文十二年正月十二日,白冽二十萬大軍向徽州逼近,李泰和齊王也帶兵前后夾擊,已準備次日發起總進攻,將朝廷軍圍剿在徽州城內。而由楚云熙和李墨領著湖州、青州、幽州三州共計十五萬大軍已繞至白家軍之后。
正月十三,積雪未溶,天空陰沉。日月當空的旌旗飄揚,旁邊還有青州的狼圖騰旗幟與幽州的鷹圖騰旗幟,同樣迎風招展,呼嘯聲響,十五萬大軍分左中右三路,左路由青州的張寒統領,領三萬精銳為先鋒,右路是幽州的林成,統領三萬騎兵為靈活的側翼,中路便是楚云熙和李墨的九萬主力,大軍臨陣,氣勢磅礴。
因楚云熙離京的消息白冽已知曉,本是偷襲的計劃變成了二方對戰,白冽善守,楚云熙只得強攻。白冽大軍在一個較平坦的山坡上排陣迎戰,前面放置攔馬樁,然后以盾牌兵、長槍兵、步兵、弓箭兵依次列陣,而背面十里便是徽州城門,若有人站在城墻之上,還能看見白家軍虎嘯的軍旗。
楚云熙以騎兵做前鋒,配上弓弩箭矢標槍破陣,步兵壓陣。雖然騎兵配弓弩最適奇襲,楚云熙看中的也是它的機動性和敏捷速度。因為楚云熙當初在湖州著胡服,引得爭相郊仿胡風,后來胡奴進入胡州,湖州近乎胡化,后來李默更進一步,將湖州藩鎮軍的騎射為重要訓練目標,導致湖州的騎兵數量增多,而且每騎都配備的武器是若干輕標槍、一支長槍、一面圓形盾牌和一把彎刀,雖未披重甲,但這配備卻和重騎兵相似。甚至還花巨額養了一支重騎兵,以致重騎兵和輕騎兵數量甚至多于步兵,儼然也似胡人般窮兵黷武的架勢,只因騎兵不善攻城,才沒讓其他五州防范打壓,但戒備是少不了的。而此次林成的三萬右翼便只是湖州輕騎兵的一部分,中軍主力中還有五千重騎兵,幫忙騎兵破陣,攪亂敵人陣形。
當初對抗西戎胡人時,以有備對無備,對強對弱,那時的藩鎮軍為雜兵組合而成,甚至鎧甲戰馬都稀少寶貴,那時也不需要什么戰術,只是一場收割生命的屠殺。而現在沒有任何取巧可言,只能依靠戰術和實力拼殺的對戰。
號聲起,戰鼓擂,萬馬齊出,喊殺震天,旌旗蔽日,驚心動魄。楚云熙站在指揮車上,神情平淡的看著那些撕殺在一起的兵卒將士,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析江河,勢崩雷電。
“小唯,你不應該跟著我過來看這些的。”楚云熙眼睛看著戰場上說道,又自語道:“像做一場醒不過來的惡夢!”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仪陇县|
灌云县|
淳化县|
准格尔旗|
孟州市|
夏津县|
三江|
乡城县|
芷江|
惠州市|
读书|
微山县|
花莲市|
滁州市|
龙州县|
兴仁县|
子长县|
平凉市|
高碑店市|
漳浦县|
招远市|
柳江县|
锦屏县|
同心县|
大埔区|
申扎县|
远安县|
文登市|
高碑店市|
工布江达县|
嘉兴市|
辽宁省|
天峻县|
龙州县|
房产|
堆龙德庆县|
镇原县|
宜都市|
肇庆市|
新竹市|
东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