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 這一天,九月中后旬。 在藍星上的北半球剛進入秋收期,一般會在九月底完成秋收活動,在十月初種上冬苗,如耐寒蔬菜、冬小麥、黍和稞等,南方地區溫度普遍適宜且雨水充沛,除一些喜旱寒農作物以外,種植大部分經濟作物都可以。 大清早,吃完早飯的蘇晟去科院上班,路經徹底干涸的人工湖畔時,碰到柳院士和古老結伴散步閑聊,對話內容滿滿都是擔心惆悵和憂國憂民。 “今年北方接連三個半月沒下一滴雨水,秋收事宜不用多說,今年農民就算不賠本,也不會賺到什么錢,但緊接著的冬耕期……若再不下點雨,農民們實在沒辦法持續播種耕耘,而冬耕受損引發問題很大,直接影響全國人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食!民以食為天,不可不重視。” “既然天上無積云,不能人工降雨,那就組織人工澆水,咱們以前年輕的時候,上山下鄉,不也澆水種地?照樣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古老回憶往昔說。 目前,降雨的技術手段,基本局限在人工炮打和干冰降雨,但都需要一個共性點,有積云,換句話啊,天上得有水,天上沒水,地下難流。 柳院士搖頭:“時代不一樣,不可同日而語,我就問你拿什么耕耘播種?水,生命之源,沒有水,莊稼活不成,你說人工澆灌?人工費不要錢?人工、機械耩地、收割,種子,肥料……種一畝地虧上大幾百塊錢,試問誰愿意種地? 一年到頭累死累活不剩幾個子?不如去南方沿海發達城市找個工廠干上一年,掙他個五六萬塊錢,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多舒坦,所以,現在的農村,土地都在搞大包,不大包,個人種植不僅不賺錢,還能虧死,然而今年攤上一個大旱年,愿意承接大包的農戶驟減,搞不好會讓沃野千里長滿野草。 簡而言之,事情沒你說的那么簡單,若旱災年處理不好,容易引得大慌亂,比如說,哄抬糧價,當糧食比肉糜貴時,到那個時候,就太恐怖了。” “那能怎么辦,縱然你我身為科院院士,有責任應該做些什么,但此刻卻什么都做不了,總不能讓我們去拜神求龍王爺下一場大雨吧。” 古老無奈時,老頑童心理作祟,忍不住又開上玩笑。 柳院士搖頭輕嘆:“若真有龍王爺倒好了,我去虔誠的拜拜祂,讓祂憐惜我華夏子民,待秋收結束以后,下它一場瓢潑大雨,讓久旱的大地徹底潤濕浸透,讓來年有個好收成。” 兩位老人身后,蘇晟低頭沉思,龍王爺嘛?!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