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當然,姜余和農學院賺的錢比老撾政府更多,基本比例差不多在10:1左右。 也就是說,老撾政府賺一美元,姜余他們賺十美元。 沒辦法,銷售和運輸渠道都被這些樺國資本拿捏的死死的。 也正是有了如此光明的前景,樺國的大部分農學院開始自主朝更高端的蔬果品種改良上下功夫。 姜余曾對他們說過,市場的競爭無處不在,蔬果產品的迭代更新不比其它產品慢。 若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規,他們終究會被市場所淘汰。 道理很簡單,大家也都懂。 誰家的蔬果更好吃,更實惠,更營養,消費者自然就會毫不猶豫選擇他們。 以前是人多糧少吃不飽,科研人員就往增加產量方向研究,往往忽視了口感和營養價值。 現在的遠東,黃土高原,東南亞的糧食產量暴增,人們反倒更關注糧食的口感和營養成分。 同理,果蔬方面也是一樣,人民的生活條件上去了,自然對高品質產品會更加向往。 姜余要弄的是現代化全能農業,而非那種低效的傳統農業。 自然就會對蔬果抗病蟲、營養、口感等方面提出了更多、更嚴格的要求。[space] 現在的農學院有資金、有人才,這時候不發力,更待何時? 姜余創造了這么好的條件,可不是給這些人用來做吃山空的。 植物方面的基因改良,或者種子培育,并不是太困難,主要還是需要有人沉下心去做。 比起改良動物品種,植物方面的改良技術實在是太成熟了。 這么多研究學者堆在這里,要是還不能拿出幾項世界級的研究成果出來,那就真的說不過去了。 袁老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民間派科研學者,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可以稱得上曠古爍今。 以往那些所謂的農家學院派,姜余也不想去再多說什么,他現在只看結果,不問過程。 這些學院派若沒有整出些像樣的成果,他也不想再浪費這些寶貴的土地資源…… … 東南亞的八大國際糧食集團已全部被姜余全部拿下。 這些公司若全部整合起來不下于現在的四大國際糧食abcd。 但姜余不打算這么做,以后視情況而定。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