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七章 夷播海風云(1)乙室缽-《真桃花石帝國》


    第(1/3)頁

    孫秀榮決定先去葛邏祿部落。

    與阿利施部落所在的絜山北麓優(yōu)質草場相比,夷播海以南、碎葉川以北的草場只能是說差強人意,如果能全部遷到碎葉川流域,該部自然求之不得。

    但楚河下游幾乎全部掌握在突騎施左翼大部阿悉結部手里,該部的牧場本就在碎葉川與珍珠河之間,原本占據(jù)珍珠河下游(藥殺水)的另一左翼大部拔塞干西去后,阿悉結又接管了該部留下的空隙,加上一些不愿意跟隨拔塞干部落西去的小部落,阿悉結的實力又增強了。

    實際上是以前突騎施汗國兩大黑姓大酋的實力增強了。

    故此,葛邏祿部落想要來到碎葉川流域,首先就要過阿悉結部落這一關。

    而阿悉結部落原本就有近兩萬帳的規(guī)模,接受爾微特勒手下幾千突騎施常備軍后實力大增,繼續(xù)與東邊的莫賀達干并駕齊驅,不是像葛邏祿這樣的小部所能比擬的。

    夷播海東南,伊犁河下游幾十里處。

    伊犁河在注入夷播海之前分成了無數(shù)條支流,形成了南北寬約兩百里的三角洲,在這個時代,夷播海周圍的沙化還不是很明顯,這兩百里的三角洲地帶雖然沒有伏爾加河、頓河那樣宏偉,但在中亞一帶還是十分惹眼的。

    巨大的三角洲吸引了大量的鳥獸云集,這里自然也成了漁獵部族的天堂。

    來自蒙古高原西部,如今幾乎占據(jù)著整個郁督軍山(杭愛山)以西廣袤牧場的葛邏祿部整體實力與漠北的突厥、回鶻不相上下,他們在北面貪漫山(唐努山)、中間的郁督軍山、南面的金山(阿爾泰山)、西面的青山(薩彥嶺)游牧、射獵,中間的大湖區(qū)域更是他們的核心牧場所在。

    遷到七河流域的葛邏祿部落自然是在那些地方待不下去了,被其它部落排擠過來的,他們歷經幾十年后又分成了三個小部落,遷到夷播海以南的叫謀落部,大酋叫乙室缽,實際上也是突厥官員的名字,祖先顯赫過,自然要拿來作為自己的名字。

    乙室缽的部落本就是金山山中的部落,游牧、射獵兼而有之,來到伊犁河下游后便像其它純粹的游牧部族,對于沼澤地縱橫,一不小心人畜就會陷進去的沼澤地敬而遠之,而是大大方方將此地占據(jù)起來,還將自己的大帳設在伊犁河下游無數(shù)條支流中的一支岸邊。

    這是謀落部的生存之道,單純比拼部族戰(zhàn)力,他的部落肯定比不上西突厥十部中的任何一部,但在這一廣袤沼澤地為中心的地帶,葛邏祿人會過得很好,而金山葛邏祿人就是王者。

    葛邏祿與靺鞨部落有些像,他們除了射獵、游牧,還能進行簡單的耕種,在伊犁河下游廣袤三角洲地帶上,他們將一些沼澤地排干后當成農田進行耕種,他們的作物是一種眼下在整個中東亞都很少見的黑麥,似乎隱隱約約顯示了該部落的傳承,或許他們就是中東亞草原偶然發(fā)現(xiàn)野生黑麥并移栽者,與歐洲的種植者分別獨立展開的?

    無論如何,黑麥的種植是天賜的也好,是外來輸入的也好,它的存在讓葛邏祿人的生活水準相比其它部族要好了許多。

    黑麥莖葉肥大,根系深厚,不僅能夠肥田,其枝葉無論干枯都是牲畜的上好飼料,可比一般牧草要好得多,冬天若是儲存足夠的話,牲畜根本無須遷徙。

    眼下的葛邏祿還很弱小,而十余年后高仙芝帶領的葛邏祿部落就是該部,當時其最多能出動五千騎,而不是再以后幾乎繼承了突騎施人遺產的大葛邏祿部,那是在回鶻汗國的壓迫下大量向西遷徙的大葛邏祿部,那個部落以后是喀喇汗國的主體部族之一,可不是高仙芝能夠壓服的。

    一個愜意的下午,乙室缽游閑地在自己的大帳里品嘗本部族釀造的黑麥酒,佐以烤羊羔肉。

    他的對面就是上次去過怛邏斯,并參加了孫秀榮舉辦的陣亡將士葬禮的謀落部大薩滿乙失密,乙室缽的哥哥,那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薩滿教葬禮,乙失密回來后就同自家弟弟說了。

    對于薩滿教來說,越是山林部族,便越是篤信,越是草原部族,則越容易接受外來的信仰,對于剛從金山遷過來不久的謀落部來說就是如此,此地附近雖然沒有大的山林,但伊犁河下游三角洲事實上起到了山林的同樣作用。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喜德县| 西和县| 平陆县| 黄骅市| 新营市| 进贤县| 湘潭县| 时尚| 仙桃市| 昌黎县| 福清市| 华亭县| 兰坪| 正阳县| 三穗县| 康定县| 武川县| 皋兰县| 嘉峪关市| 砀山县| 革吉县| 呼伦贝尔市| 兴仁县| 中江县| 田阳县| 清涧县| 汶上县| 邯郸县| 阿坝| 大荔县| 揭东县| 玛纳斯县| 尚志市| 阿尔山市| 新绛县| 罗定市| 枣强县| 洱源县| 富阳市| 康定县|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