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一日是以前少年兵初步訓練完畢的日子,在這三個月里,各人都穿著以前的衣服,而眼下,到了由司馬給他們正式發放軍服,也就是唐軍夏季戰袍的時候了。 鎧甲?純屬想多了。 每人一套土褐色的麻布圓領長袍,白色內襯短衣長褲一套,一頂沒有綴帶的黑色唐巾,一雙麻鞋。 雖然簡陋,但畢竟是統一的服飾,少年兵都來自各部落,在此時的諸部,特別是小部落是沒有能力置辦鐵甲的,但用牛皮、駱駝皮來鞣制皮甲還是做得到的,這倒不用官府發放,每人在戰袍上罩了護腕、護腰,在營地一側的校場里,當一千人按照整齊的隊列、穿著同樣的服飾站在一起時,這陣勢還是相當惹眼的。 三個月后,又有一些人從其中脫穎而出,其中有來自貴族家庭的,這些人有充足的時間來練習騎射等武藝,加上營養充足,身體也比普通牧戶子弟強健得多。 也有普通牧戶出身的子弟,多半來自于其它部落交接的小部落,比如孫秀榮眼下所在的納倫地,所謂某地屬于某個部落的牧場也只是一個大致的范圍,他們不是定居的農戶,界限十分清楚,牧場相互交錯的地方多得是。 有了交錯便會有紛爭,有了紛爭就會有戰斗,在這種地方生存的牧戶條件自然惡劣一些,但也剽悍一些。 納倫,是南弓部里面明顯帶著突厥人或胡人混血面目的部落的牧地,彼等雖然與南弓人一樣說著弓月語,但長相還是很容易分別的,該部落占據納倫河上游后干脆便用納倫作為自己的部落名字,族人全部以納倫為姓。 而在南弓部,除了獨孤、宇文兩姓,大多數也以南弓為姓,無論是否有血緣關系也是如此,當然了,所謂姓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一個新鮮事物,大多數人只有名字,并沒有姓,只是對外時才說“我姓××”。 南弓熏,原本就叫“熏”,實際上有些類似于后世的“呼倫”,在此時的唐語里便成了“熏”,當然了,這是孫秀榮見到此人給他改的,一個十八歲的剽悍少年,身材中等,但力氣很大,尤擅騎射,他從十三歲那年起就獨自放牧羊群,長期與狼群、突騎施牧戶打交道,一身騎射本領完全是自己摸索出來的。 作為一個能夠從漠北遷徙到西域的游牧部落,沿途不知要經過多少艱難險阻,別的不說,對于此時漠北諸部來說,對于丁口的覬覦遠在金銀財寶之上,弓月部想要從后世霍林郭勒地方遷徙到伊犁河流域,至少要經過九姓回鶻、轄嘎斯、葛邏祿以及大大小小散亂的突厥部落,能夠一邊游牧,一邊遷徙,顯見得這個部落也不簡單。 對部落十五歲以上男丁基本武藝的考量以及基本兵器的裝備的督促是百夫長以上貴族除了征收牛羊之外另外一件值得稱道的工作之一。 他們會在每年秋季于部落核心地帶舉行大會,讓族里的十五歲以上男丁分成好幾個級別進行比賽,比賽內容同漢人的武舉差不多,不過更熱鬧一些,摔跤、賽馬、騎射、步射、騎戰、步戰都在列,優勝者會由頭人獎勵牛羊或直接納入常備軍,納入常備軍的家庭就不需要再繳納牛羊財物了,故此也是一些吸引力的。 對于南弓部來說,人手一把兩尺長的彎刀,一桿一丈長的長矛還是有的,這也是牧戶除了牛羊牲口意外的主要財產,再加上一件皮甲。 南弓部會自己冶煉鐵器,雖然質量乏善可陳,彎刀的性能也十分可疑,但一個以前在大唐的羈縻都督府都是由胡人酋長統領,現在卻由一個真正漢人統領的“胡兵”總算是建起來了。 納倫曉風,則是隸屬于南弓部的納倫部落的酋長之子,十七歲,其父被哥舒力微少殺了,不過還沒來得及將他認為的“頭人子弟”全部誅殺干凈,在追趕南弓曉月的途中就被孫秀榮殺了。 他自然沒有這樣上口的名字,他實際上的名字與后世女真人差不多,“第八”,在弓月語里,“第八”與漢語的“曉風”有些接近,孫秀榮便拿過來成為他的名字。 納倫曉風是貴族子弟,還是位居南弓部邊緣與哥舒部落、突騎施部落接壤的南弓部,民風在南弓諸部中最為剽悍,他也不例外,作為貴族子弟,他自然不需要放牧牛羊,在納倫盆地諸部中,你若是不需要放牧牛羊,就要會另外兩件事。 一是經商,主要是與粟特人經商,特別是與拔汗那與石國經商。 若你沒有經商天分,那你只能老老實實騎馬射箭練武了,納倫曉風便是其中之一。 與南弓熏相比,納倫曉風沒有他切身摸爬滾打而來的技藝,但卻有家學淵源,經過孫秀榮三個月的訓練后更是上了一個臺階。 同時,他遠比南弓熏聰慧,在識文斷字上要遠遠勝出,故此,他雖然才十七歲,還是被孫秀榮揀拔出來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