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李郎的意思是……” “大郎,我在魏龍國待過一個月,對其風土人情十分熟悉,彼等之國王原本就是前象雄王國的分支,但眼下已經全部被吐蕃人滅了族,若是讓這個馬賊頭目去那里擔任國王,然后將周邊信奉苯教的大小勢力糾合在一起,只要有一萬精銳,就足以讓吐蕃人不敢掉以輕心” “為何?因為就算是極耐苦寒的吐蕃人一次也無法動員超過一萬以上的大軍前去征剿,彼等這一次總共只動用了一千五百人,一千步軍,五百騎兵,以及同樣數目的奴隸,饒是如此,按照魏龍人的說法,彼等籌劃了好幾年才得逞,以在下愚見,由于魏龍城城墻只有六尺高,易攻難守,而胡弩鎮兵力微弱,不如協助馬賊殲滅占據魏龍國的吐蕃兵,按照你的說法,吐蕃人對那馬賊頭目十分忌憚,而幾十騎兵在魏龍國的目標實在太大,彼等想要徹底擺脫吐蕃人肯定做不到” “于是,吐蕃人肯定會分兵出來追蹤,多半是他們的騎兵,吐蕃人的規制與大唐差不多,騎兵都是精銳,還都是貴族子弟擔任,如此一來,這次出來追蹤馬賊的將領多半就是整個魏龍國占領軍的頭目,胡弩鎮、馬賊的力量雖然小,但聯合起來擊敗這支騎兵還是做得到的” “太宗在位時曾經說過,大唐府兵一成,一兵即可對付三個蠻夷,用到吐蕃人身上估計也差不離,若是胡弩鎮能夠擊敗這支人數在幾百騎的吐蕃騎兵,拿下魏龍國也極有可能,因為彼等剛剛占據該國不久,又殺盡王室成員,人心未定,此時若是有象雄王國嫡系后裔出現,振臂一呼,還是大有可能成功的” “而若是稍有斬獲,即可將首級、武器等呈給邊令誠,相信邊中丞也不會有何異議,吐蕃人悍不畏死,沒有俘虜也是大有可能的……” 李泌的一席話讓孫秀榮頓時茅塞頓開,他以前只想到利用聶敘丹樨在象雄故地攪動變局,但對他們的成功的可能性卻沒有做過仔細研判,經李泌如此一說,倒是想到,“吐蕃人讓自己的大宰相都到青海帶兵,可見其東線的壓力何其之大,在這樣的情形下是絕對不會讓自己的西境再有任何波瀾的,一旦有象雄王國后裔出現,恐怕會從邏些城調動大軍前來圍剿的,何況,就算不調動邏些城的大軍,僅在象雄故地,他們的力量也不是聶敘丹樨能夠對付的” 而拿下魏龍國后,他們至少有了八個月的周旋時間,因為現在已經進入冬季,在隆冬時節,想要帶領大軍翻越喀喇昆侖山去征剿魏龍國就算是極耐苦寒的吐蕃人也做不到! 至于這八個月的時間聶敘丹樨占不占得住腳跟,那就不是他的事了。 “大郎”,李泌繼續說道,“若是想要馬賊在魏龍國站穩腳跟,就離不開胡弩鎮的支持,可是眼下只有三百人馬,如何支持?” “故此,我倒是會向邊令誠、蓋嘉運建議,將胡弩鎮升級為守捉城,至少也是一個城的規制,胡弩鎮方圓三里,只駐扎三百人馬實在太過浪費,但若是像蔥嶺守捉城那樣駐扎一千人又太過擁擠,我的建議是,可在胡弩鎮多駐扎一個鎮級的兵力,然后將昆侖山北麓的普吉村升級為鎮,駐扎三百人馬” “胡弩鎮升級為守捉城,平時駐扎六百人馬,有大的戰事時,普吉村的人馬趕緊越過昆侖山前來支援,屆時有一千人馬轉圜余地就大多了” (鎮,一般三百人,城,兩鎮,六百人左右,守捉城,基本上就是折沖府的設置了,可以有一千五百人左右的人馬) 李泌此時露出了微笑,“大郎此次若是立下大功,成為一鎮之將也是極有可能的” 孫秀榮心里暗嘆,“此子手中有忠王的令牌,而忠王遲早要被封為太子,估計邊令誠、蓋嘉運都會買賬,但還是需要呈遞到長安兵部等待批準,此時李泌一封密奏恐怕也會奏效” 想到這里,他不禁向李泌深施一禮,口稱:“李郎深謀遠慮,孫某不及萬一,失敬失敬”。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