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故夢外的人(3)-《一厘米的陽光》
第(1/3)頁
紀憶走進動車車廂,拎著小行李箱,聽到有人叫她的名字。她看過去,不遠處兩兩相對的座位上,坐了三個人,其中一個也是上海一家媒體的記者,兩人見過幾次。
她回憶這次活動的媒體名單,的確有他的那家報紙。
那人幫著她將小行李箱放上去,招呼她坐下,對別人介紹:“這是紀憶,新觀察的記者。”
大家打了招呼坐下來,聊了會兒。
坐在紀憶的女孩就好奇問她:“紀老師的長相可真顯小。”
這個職業,本來就沒什么著裝要求,東奔西走,心態年輕,都會顯得比本來的年紀小,不過像她這樣,穿得和大學時代沒什么區別。她白凈的一張臉上,最突顯了大眼睛,安靜看著你,就能讓你感覺,她分明就還是個小姑娘。
那個熟人哈哈笑,告訴女孩:“這個紀老師就是個小姑娘啊,二十剛出頭。”
“不算剛出頭,二十三了,”紀憶不太好意思:“86年的。”
“和我一樣?”小姑娘驚訝,“可我才剛大學畢業,你肯定是上學早吧?”
她嗯了一聲。
身邊的幾個記者,繼續就上學早這個話題延展開,聊得很暢快。
身邊有乘務員走過,再問詢有沒有人要買咖啡,有個記者剛要說買,就被那個女孩攔住,說是帶了咖啡是好多一次性紙杯。女孩說著,給每個人發紙杯,到紀憶這里被她搖頭拒絕了:“我喝礦泉水。”眾人笑,那個老熟人就說,從沒見紀憶喝過別的,比起一般二十歲出頭的小姑娘,生活可真是健康多了……
紀憶附和地笑笑,沒吭聲。
好像這幾天無論發生什么,都能最快想到季成陽……
她有些心不在焉。
到南京下車,都忘記了自己的行李箱還在架子上。
倒是別人提醒她,替她拿下來,她啊一聲,低頭對人家一個勁地道謝。
活動有整整一周,但是偏商業性質,也算是公差旅游。
這些記者都很清閑,南京當地和上海的記者對南京很熟,就帶著北廣來的同行去吃吃喝喝。紀憶經常來這里,就沒和眾人一道消遣。
她反倒趁著這個機會,提前去了一趟受訪人家。
紀憶最近在做一個關愛老兵的專題,這是報社主編沈譽提出來的,他本人也是軍人后代,很支持這次的專題,特意交給了她。
她上午坐著出租車,從市區開出去三十多公里,到了鄉下。
出租車停在村口。
司機看她一個小姑娘也不像本地人,就好心問她,要不要自己去附近吃個午飯,等等她,送她回市區?紀憶感激不已,和司機約了時間后,就按著地址問了幾個村民,找到自己想要采訪的一戶人家。
遠遠看著房子很小,看上去沒有什么人氣……
走近了,她看到有個中年男人在和個老人家說話,說村子里的人看著他可憐,捐了些錢,但還是不夠給他修房子。
老人家身體看上去很不好,可眼神還是很亮,不停說謝謝。
紀憶走近,說明自己的身份。
“你們聊,你們聊,”中年人笑呵呵對老人家說,“這是記者!專門來參訪抗戰英雄的!”
“我不算英雄。”老人家呵呵笑著,倒不愿居功。
紀憶看著附近沒有地方坐,就半蹲在老人家面前,和他閑聊了會兒。
黃埔軍校出身,歷經抗戰,到今天晚年過得如此孤單冷清,卻并不妨礙老人家仍舊有顆正直純粹的心。紀憶已經先走訪了幾戶,今天這個都有九十二歲了,思路卻依舊清晰,甚至還會感慨:“現在已經算是好日子了。幾十年前打仗的時候,遍地都是尸體,可連小孩子都不怕,年輕學生到處流離,都是踩著尸體才能擠上火車逃命……”
“嗯,”紀憶附和,“我知道,我家里也有老人參加過抗戰。”
祖輩父輩參加過戰爭的孩子,多少都聽過這些。
也因為這些,多少都有些英雄主義情結。
這些故事,就像是一張黑白照片,黑和白之間融入了淡淡的灰色,有些發黃,是老去的記憶。認真算算,也才過了半個多世紀。
老人家越發有了精神,追問紀憶是跟著誰,什么部隊。
紀憶搖頭,她是真不知道。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牌县|
平谷区|
丰宁|
湘乡市|
青冈县|
合作市|
宜昌市|
祁连县|
牙克石市|
巧家县|
肃宁县|
海伦市|
灵寿县|
卢氏县|
聊城市|
三门县|
中山市|
都昌县|
望江县|
青田县|
绥中县|
玉龙|
乐东|
巴楚县|
玉门市|
全州县|
九江县|
吉木萨尔县|
洪泽县|
高阳县|
凉城县|
迭部县|
无为县|
买车|
丹棱县|
芦溪县|
开远市|
太和县|
防城港市|
梨树县|
崇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