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系統:皇家科學院主辦的《格物》、震旦大學主辦的《科學導報》。 周默聽到震旦大學也有頂刊,心中一喜。 既然震旦大學也有頂刊,那么就提前送給震旦一個禮物好了。 想到這里,周默打斷了系統的介紹。 “投科學導報。對了,給他們編輯部最好的數學家、物理學家、計算機專家單獨發一份郵件,免得下面人不識貨耽誤時間。” 系統:完畢! 中都,震旦大學科學導報編輯部。 剛結束一堂數學課回到辦公室,數學學院院長、《科學導報》副總編陶軒澤就聽到電腦音響響起了新郵件到達的提示音。 發件人是一個叫“zhoumo”的家伙,郵箱域名為代表教育網的“edu.cn”,陶軒澤也就放心地打開了郵件。 親愛的陶: 我在arxiv上發表了《mip*=re》(論文編號)(鏈接),該論文用于驗證計算問題的答案的方法局限性。 是的,我為可通過計算方式驗證的知識確立了一個新的邊界,同時也解決了tsirelson 問題以及科納嵌入猜想的證明問題。 ps:我已向《科學導報》投稿。 周默 (附件) “新邊界……數學建模量子糾纏……科納嵌入猜想……” 陶軒澤像是被淋了熱水的猴子般從電腦椅上彈起,不敢置信的抱住腦袋連聲大吼,“該死,不會吧,怎么可能……” 也勿怪陶軒澤如此失態。 因為這三個關鍵詞分別代表物理學、計算機科學、應用數學三大領域,連在一起太嚇人。 1936年,阿蘭·圖靈提出了第一個通用計算理論,他證明了一件事:存在計算機永遠無法解決的問題。 用技術術語來說,圖靈證明這個停止問題是不可定的——甚至可想象的最強大的計算機也無力解決。 通俗一點講:如果你已經等待了100 萬年而一個程序還未停止,你需要等待200 萬年嗎?沒辦法知道答案。 像不像“薛定諤的貓”跑進了計算機機箱里面? 而在圖靈之前的一年也就是193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與鮑里斯·波多爾斯基、納森·羅森合作揭示了一種可能性:即使距離很遠,兩個粒子也可以發生糾纏或關聯。當兩個粒子互相糾纏時,實際上并不會互相影響。 在那之后,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都在努力想要通過數學的方式來描述糾纏的真正含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數學家的研究完全與物理學世界脫離了聯系。 數學家科納1976 年提出了一個猜想:有可能使用有限維矩陣來近似很多無限維矩陣。 這是科納嵌入猜想暗含的結果之一:關于如何用數學建模糾纏的問題。 物理學界也不敢示弱,1986年,物理學家boris tsirelson 提出了該問題的一個版本,再次將這個問題納入了物理學研究中。 tsirelson猜想:張量積糾纏模型和交換算子式糾纏模型是大致等價的。 此后,計算機、數學、物理三大領域的科學家們突然發現。 三家在“量子糾纏”這個大坑里面聚首了,然后雞鴨鵝同籠幾十年卻因為無法理解對方專業領域的研究而各說各話了幾十年。 有人戲稱,除非有人精通三大領域,否則這三個問題永遠找不到答案。 現在這個人出現了,也無怪乎陶軒澤失態。 好不容易恢復了理智后,還在喘粗氣的陶軒澤用顫抖的手打開了那篇論文。 作為這顆星球上最頂尖的數學家,陶軒澤雖然不懂得計算機與物理,但他擁有敏銳的學術嗅覺。 當他一字一字的讀完論文摘要,他聰明地大腦就已經迫不及待的發出了一個信號——這個方向是對的! 而他這篇論文的首發不是三大頂刊,而是震旦的《科學導報》! “出大事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