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小蓮峰上,武當(dāng)修士都是相約斗法比試,這也是七十二峰中專門用于切磋的場所。 因性格迥異,有的弟子比過后分道揚鑣,有的互相交流,有的不服再來過,但修士都是來來去去。 這就顯得站在石像下一動不動的吳奇怪異十足。 一旁的呂青青提醒道:“吳師弟,殷師叔開課的時間到了。” 吳奇這才回過神,點點頭:“是,師姐。” 他帶李宓和重陽御劍而起,趕赴吐霧山。 抵達(dá)落地之后呂青青不忘告誡:“殷師叔性情秉直,出言不諱,師弟最好直言直語,若是委婉含蓄,反而不便。” 回到吐霧山,吳奇讓李宓和重陽先回屋等候,他一回頭,發(fā)現(xiàn)空中已烏云縈繞。 周圍,一干道傳弟子已駕馭各種法寶,浮在空中默默等候。 吳奇粗略目測,留在七十二峰的道傳弟子,加上其他宗門交流修士、客居修士,總計不超過一百之?dāng)?shù)。 他一眼就看到腳踏大金劍「金蟬」的王旸,對方也遠(yuǎn)遠(yuǎn)朝他揮手示意。 此外,最讓吳奇印象深刻的,是以一名坐在大葫蘆上的修士。 他大約三十歲左右,披了件藏青道袍,頭發(fā)在腦后綁了個發(fā)髻,眼袋很深,眼圈發(fā)青,目光疲乏,一副睡眠不足的過勞模樣。 其他修士大多都是駕馭劍寶,站得筆直端正。 唯這葫蘆修士,坐在法寶上,一直忍不住捂嘴打哈欠。 吳奇看向旁邊:“師姐,那坐葫蘆的是哪位師兄?” 呂青青望了一眼,口中說:“那是郭琎(jin)郭師弟,郭師弟修為斗法都頗為不俗,拿過四年一屆劍山大比的魁首,為人極重承諾。” “郭師弟過去風(fēng)格是勇猛精進(jìn),只是后來出了點意外……導(dǎo)致他變得有幾分消沉,說傳統(tǒng)劍修傷亡太慘重,救不了人。他想要將丹藥與法劍結(jié)合起來,減少斗法死亡人數(shù),但這委實過于困難。至今沒有什么成果。” 吳奇默默記下。 有空倒是要去結(jié)識一下這劍修異類。 閑談之間,空中黑霧突然猛地收縮,凝為人形。 呂青青和一眾師兄弟均拱手躬身,高喊:“殷師叔。” 吳奇也有樣學(xué)樣。 殷羅浮一襲黑衫,頭發(fā)在額前中分,到耳下一寸。他雙眼漠然,鼻子挺拔,約莫四十歲,不茍言笑。 “今日講‘劍丸藏身’。” 他開門見山,言簡意賅:“劍修一道,有劍丸之說,源自古早之時方術(shù)戲法‘劍丹豆環(huán)’。戲法分文武,文戲法為豆、環(huán),武戲法為劍、丹。” “后有修士從中得到啟發(fā),以金丸鑄無形之劍,馭氣于丸,煉千變?nèi)f化之劍。” “從此劍丸漸漸流傳于世。” 殷羅浮面色冷冽,嘴唇張合幅度極小,目光從在場每一個人臉上掃過。 “殷商之前,劍修練劍氣,通常是氣藏丹田,用時靈力凝形,《抱劍術(shù)》因此而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