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對沈放的安排-《大宋就應該豪橫》
第(1/3)頁
段氏自然是不會六脈神劍的,甚至一陽指也沒有的,這讓楊浩很失望,不多段氏一門習武到是真的,不要小看了這任何一個帝王世家,再怎么說,人家也是求上進的,總不能像趙老二的后代,摒棄了趙老大的槍棒和太祖長拳,全都開始了舞文弄墨,唉……
金庸老先生的筆下,段氏參與到了武林當中來,這毋庸置疑是虛構的,但有一點金庸老先生還是寫的很明白,那就是段家一脈的不務正業和骨子里的軟弱,要不然也不會被高升泰篡權又還政與段家了。
反正不管怎么說,說大理是段氏和高氏共同治理的,這還是有根據的。
這與文彥博所說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到是有些異曲同工之妙,宋神宗時曾問文彥博:“更張法制,于士大夫誠多不悅,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答:“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有人說,文彥博把士大夫階層推到了一個高度,到也沒錯,總之階級的體現在這里是淋漓盡致的,在士大夫眼中,百姓算得了什么?
從后世的角度來看,封建王朝的士大夫階層是很自大的,也是驕傲的,更是值得被推翻的,但如果真的站在這個時代的角度來看,文彥博說的又是沒錯的。
能幫助皇家治理天下的必然是士大夫,弄一些泥腿子怎么治理天下?生產力達不到一定的要求,老百姓從地里刨食都夠累的了,哪還有閑暇的時間和閑錢來讀書?溫飽問題永遠是在第一位的。
可在這樣的時代里,非進士及第者不得不美官?不讀書就不能做官,士族門閥的剝削,朝廷的剝削,老百姓只能是勒緊了褲腰帶的賴活著,這就形成了一個惡行循環,是一個可怕的循環。
所以楊浩想的明白,要想打破這個惡行循環,推廣文化固然是必須的,但最根本的是要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而溫飽的根本在于農田的產量。
占城曾經將占城稻作為貢品送給北宋,真宗時期,在兩廣和福建地區,占城稻就已經開始普遍種植。
為什么說兩宋時期,朝堂一直都很有錢,這和糧食產量的提升也是息息相關的,但是要明白一點,這個時代的占城稻雖然在產量上照比北方中原地區的作物大,但也絕對不是后世被袁爺爺一再改良的那種。
文彥博說,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其實在很多文人眼里都是如此,甚至說變法的王荊公,雖然王荊公從未表示過這方面的想法,但他的變法,說白了也是一種開源。
為何開源?因為朝廷的困境,最根本的困境是入不敷出,怎么辦?于是乎青苗發等等新興的法令出現了。
從后世的角度看來,王荊公做的沒錯,但要從這個時代來看,一個國家的生產力就是如此的,生產總值是改變不了的,那么國家突然暴富了,富從何來?總不會是從士族門閥中來的吧。
甚至說在徽欽二宗之時,連楊時這樣的大學者都曾貶低過王安石,更遑論趙構更是大罵過王安石,說亡國之禍起于變法。
每每想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楊浩就會笑:“真特么一幫天才啊,自己不行就別賴別人了,拉不出來屎還硬說地球沒吸引力?”
大宋的弊病太多太多,王荊公的開源不能解決問題,單在某一程度上讓很多后世之人認為,大宋曾經是這個地球上最富有的國家,司馬光的節流也解決不了問題,當然,郭京的六丁六甲神兵更不行。
某一個夜晚里,楊侯爺曾經指著天上的圓月說道:“要富強,就要開拓,只要開拓才可進取,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就是自取滅亡,只有打出去,才是最根本的硬道理?!?
哥倫布走出去了,帶回來了美洲的高產作物,也帶回來了美洲的黃金,于是整個歐洲得救了,那么大宋打出去呢?
高量成實在不明白楊侯爺怎么會對段氏一族會不會武術感興趣的,可人家問了,自己就是要說的,據實而言,不敢欺瞞,看著楊侯爺有些失落的樣子,不知道為何,心里到是有點慶幸,慶幸的是似乎這位侯爺對段家人沒了興趣了。
和大宋比起來,大理真就是個小國,只有七十二萬平方公里,鼎盛時期,人口也不過三百萬左右,算是南詔國遺族。
對大理,楊浩的興趣并不是很大,這里除了風光不錯以外,并沒有什么值得掠奪的,山地多,民族駁雜,土人居多,十分不好管理。
但這里又不得不重視,這是打開南亞一代各國的必經之地,是經略整個東南亞海岸線必須要注意的地方,其實說到底,還是那句老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出国|
富川|
临夏县|
余庆县|
清丰县|
瓮安县|
肥乡县|
顺昌县|
双江|
囊谦县|
昭苏县|
新余市|
江达县|
临汾市|
沅陵县|
邢台县|
嘉禾县|
米脂县|
黑山县|
腾冲县|
贵阳市|
逊克县|
东安县|
鄂温|
灵台县|
牟定县|
鄢陵县|
扎鲁特旗|
莫力|
华蓥市|
成都市|
兰西县|
台北县|
阳原县|
从江县|
涡阳县|
隆子县|
浦江县|
怀远县|
佛山市|
临泉县|